时间:2022-06-09
来源:网络
访问量:
1941年初,粤中区特委根据大批党员进入新兴和斗争形势需要,决定撤销中共新兴县工委,建立中共新兴县委。县委以学校为阵地开展党的活动,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并在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成立基层党组织,发动了大批青年参加抗日队伍。
建立中共新兴县委员会
面对国民党一次又一次的反共高潮和残酷迫害共产党员与进步人士的斗争形势,中区特委为隐蔽精干,积蓄力量,以待时机,陆续从新会、开平、台山等地转移一批共产党员来新兴,从而加强了新兴县党组织的力量。
中区特委根据大批党员进入新兴和斗争形势需要,决定撤销中共新兴县工委,建立中共新兴县委,把原工委书记李海调往开平县,谢鸿照调入新兴。同年3月,中共新兴县委员会正式成立,谢鸿照任县委书记,原工委委员、组织部长冯华任县委组织部长。
新兴县委认真分析了国内形势和新兴地方局势,具体研究了在封建反动基础雄厚的新兴地区如何开展党的工作问题。
新兴县委认为,针对文化相对落后,广大乡镇乃至县城的学校不多,在校学生人数少的状况,从抗战初期起,县内各地扩办和新办了一些学校,急需一批教师;中小学教师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尊重,教师在进行文化教育的同时,可向学生和当地群众宣传革命理论,团结各阶层群众,培养革命人才,发展革命力量,又能解决自身的生活问题,是长期埋伏,积蓄力量,在群众中扎根,进行隐蔽斗争的比较理想的职业。
从此,新兴县党组织把学校作为主要活动阵地,实现从城镇转移到农村和山区,从轰轰烈烈的公开宣传活动改变为扎扎实实的群众工作,组织形式和活动方法都实行了根本的转变。
利用教育阵地开展抗日救国活动
1941年和1942年,是抗日战争最困难的时期。这时,日军停止了对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战略性进攻,以其主要兵力对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解放区战场已成为抗日的主要战场。因珠江三角洲各县沦陷,新兴县这时成为港澳、四邑通往广西大后方和战时省会粤北韶关的交通要道,从和平、稔村、东成、新城到洞口、车岗直至肇庆一线,一批运馆应运而生,国民党官场人员和奸商乘机大发国难财。
在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日军全面侵华,造成国难日益沉重,民生凋敝的情况下,隐蔽在新兴县教育战线上的共产党员,以学校为阵地,通过教学活动和家访,运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向学生和群众灌输革命思想,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抗日救国方针,以唤起民众为打败日本侵略者而斗争。坝塘兴育学校地下党组织的活动最为出色。他们以学校的名义,组织歌咏队、文艺演出队,大唱抗日歌曲,演抗日戏剧,贴抗日标语,利用童子军课开展游击战训练。在日军两次进攻开平三埠时,成立巡逻队,站岗放哨,防止日军突然袭击,把抗日救国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十分活跃。
发展农村党组织
发展新兴地方党员,建立和发展基层党组织,使共产党员在地方上生根、开花,使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战斗堡垒,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任务。
1940年,舍村成立村党小组,成为农村第一个党组织。1942年夏,舍村党支部成立,成为农村第一个支部。从此,舍村党支部领导村民在掩护革命同志、情报交通、救治革命部队的伤病员、参军支前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
在云洞小学任教的共产党员,从大龄学生和农民积极分子中培养吸收党员,1942年成立了新兴县第二个农村党支部——云洞党支部,李龙英任支部书记。其他有党员的学校,都积极而慎重地从学生、贫苦农民中发展党员,也先后成立了党支部。
在三叉坑,县委组织部长冯华于1941年2月从育才小学寺田分校转到这里创办新了小学。先后有谢鸿照、梁景光、司徒霞、谢冰(后到舍村小学)、谭宝泉、罗明等共产党员到该校任教,1942年夏成立三叉坑党支部,罗明任支部书记。
1942年秋,坝塘兴育学校成立党支部,徐云任支部书记,赵熙任组织委员,樊明任宣传委员。党支部很注重在教育活动中向师生宣传马列主义思想和革命思想,一大批青年师生受到革命教育,教师崔学文、谭绍武、张毅志,学生崔少金、崔少琴、刘良荣、崔良均、崔良均、崔茜娜、崔鉴才、崔兴琦、崔鸿昌、崔超烈、崔秀彰、崔兴年等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建立了学生党支部。为革命培养和输送了大批骨干。
在县城西镇小学,先后有陈作辑、陈天伟、谭秀华、赵明、黄玉卿、司徒琪、邓光亚、甘佐楷、李枫、黎敏骞等共产党员任教,1942年秋成立党支部,支部书记陈天伟,组织委员谭秀华,宣传委员赵明,党支部培养吸收进步教师陈九略入党。
在梧洞小学,孔令淦、郑坚等共产党员吸收青年农民梁镜、梁世寿等人入党,成立了党支部,郑坚任支部书记。
这些基层党组织,是团结教育群众的核心力量,是组织群众开展革命斗争的先锋。后来,这些早期入党的共产党员都成为武装斗争的骨干,为新兴和粤中地区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撰文】梁晓珺
【策划】方镇彬 欧金荣
【来源】中共新兴县委宣传部 南方日报《新兴视窗》编辑部 新兴县党史县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