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10-03
来源:网络
访问量:
历史风云变幻之际,与这座桥关联的事情有很多,有山中匪盗由此经过,攻陷县城,烧杀掳掠;有少数民族与官府产生冲突,由此攻伐县城。在这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便是1949年10月的解放新兴县之战。当年战斗的第一枪,就是在文昌桥打响的。
“百万雄师过大江”,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胜利渡江之后,席卷华中、华南,大军南下势不可挡,解放全中国的大势已定。此际,国民党广州绥靖公署中将副主任兼西江行署主任叶肇、广东第三行政区保安司令部少将副司令赵仲荣,均率部退防新兴县城,并组织地方武装力量,在新兴县内各地筑建碉堡,妄图作最后挣扎,而文昌桥头碉堡便是其中之一。
1949年10月19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第四十一师及第四十师第一一八团组成的中路军,兵分两路:一路是从南线公路经沙村,直逼县城;一路是从东线公路经过文昌桥,直插县城。
解放新兴县城的解放军隶属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兵团司令员为陈赓。图为新中国成立后的陈赓大将
晚上11时,从东路进城的解放军抵达新兴县城东门文昌桥,踞守在文昌桥头碉堡的敌人,用机枪狙击进击县城的解放军。其时,已到达桥尾街的解放军,即派出尖兵突击队,以文昌桥墩作掩护,涉水渡河,一举炸毁了敌人的桥头堡,突入县城。继之,攻克叶肇残部的据点南街植兰堂。在战斗中,叶肇乘着黑夜逃窜至云浮县西山,县长陈国垣、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长苏冠冬率残部逃往县南笔架山。国民党新兴县政权垮台,新兴县城宣告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的文昌桥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使文昌桥能够通行汽车,地方政府在石桥桥面上铺设巨杉,再铺上沙石三合土,并在桥的两边设置人行道。
60年代,新兴江上的轮船还可以航行至东门文昌桥下的码头,也就是现在的水街口,人们在岸边的台阶、石桥上乘凉,孩童经常在桥下“鲤鱼嘴”附近游泳、捉鱼。河上火轮、机帆船穿梭,水东村沿岸是一大片银白的细沙滩,成为东门河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解放初期航行在新兴江上的游轮“跃进号”
70年代初,新兴县城大南河开展改河运动,整个大南河及东门河的河道被裁直,人为地改变了大自然经历千万年自然形成的流向。到了70年代中期,文昌桥被确认为危桥,不再通行汽车,当地政府在河下游200米处新建了一座混凝土桥,沿用“东门桥”桥名。东门大桥通车后,文昌桥被彻底地拆毁,原来的“鲤鱼嘴”桥墩不复存在,昔日的“昌桥夜月”美景也已成为人们美好的回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