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8
来源:网络
访问量:
1932年3月3日,日军发表停战声明。同日,国联决议中日双方下令停战。24日,在英领署举行正式停战会议。5月5日签订了《上海停战协定》。
中日双方签订淞沪停战协定
虽然“一·二八”抗战最终以中国让步而结束,但是这次血战也使国内外见识了中国军队的不俗实力,更使自“九·一八”事变以来,弥漫全国的“不抵抗政策”下的悲观情绪为之一振,得到举国上下的积极声援和支持,在中华民族斗争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是不可低估的。团结御侮取得的辉煌战绩,也为此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提供了实践范例。
梁佐勋率一二零旅第五团扼守的八字桥作为主战场之一,坚守了一个多月,他也被媒体誉为“勇敢作战之团长梁佐勋”。
印有梁佐勋肖像的十九路军抗日宣传烟标,图像一侧写着“勇敢作战之团长梁佐勋”
“一·二八”淞沪抗战结束后,十九路军南调福建休整兼清剿当地土匪。梁佐勋团随六十师进驻漳州,后调福州。同年11月中旬,李济深、蔡廷锴等在福建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制定《人民权利政纲十八条》,梁佐勋仍任团长。
“闽变”失败后,梁佐勋不愿投靠蒋介石,遂离职回粤,居家务农,曾在书房壁上悬挂自书的“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矮子血”和“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狄,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条幅,借以明志。
位于新兴县稔村镇射村的梁佐勋故居,中西合璧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了惨无人道的、倾巢而出的、全面的侵华战争。祖国风雨飘摇,危在旦夕。中国共产党发表了“停止内战,全面抗日”的呼吁,全国爱国人士纷纷响应,迫使南京政府团结合作抗日。
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抗战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鼓舞下,梁佐勋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然辞别家园,重返军旅。重披戎装后,梁佐勋任国民革命军第六十六军一六零师独立旅旅长兼九五八团上校团长,转战大江南北,立下汗马功劳,并荣获二等甲级宝鼎勋章。
梁佐勋荣获的“二等甲级宝鼎勋章”
1938年9月,梁佐勋在江西南浔线帅家门指挥作战,率部从万凤出发,横贯敌阵,打得敌人首尾难顾,纷纷逃避。冲至东菰岭时,不幸中弹身负重伤,仍在战马上大声指挥部队说:“敌寇已溃,我们必须直捣它的巢穴,杀尽敌寇,夺取全胜。”语毕,血染马鞍,壮烈殉国。
南浔战线中行军的日寇部队
梁佐勋牺牲后,一六零师袍绎扶柩回到广州后,广东各界在广州市东川路粤光殡仪馆举行公祭,国民党政府中央军委电唁:“梁佐勋团长在江西南浔英勇抗日,为国捐躯,追赠少将军衔,授予民族英雄称号,并赐国葬,以资旌表。”梁佐勋由此也成为历史上首位被赐予“国葬”的新兴人,有“新兴民国国葬第一人”之誉。
公祭时,广州军、政、警、民以及各国领事馆、爱国团体、学校吊祭的花圈、挽联,从灵堂摆至东川路、白云路。梁佐勋的老上司、原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亲自撰写的挽联最为感人:“十九路杀敌成名,壮哉一战苏万众;帅家门捐躯报国,悲乎孤冢炳千秋。”
蔡廷锴将军(前右二)参加追悼会
当时,为了安葬梁佐勋将军的灵柩,蔡廷锴和叶肇两位抗日将领曾经意见相左:蔡将军认为梁佐勋当年是自己的部下,应该安葬于广州沙河顶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场。但叶肇认为梁佐勋最初投军,即在粤军第一师,而十九路军和六十六军都由粤军第一师发展而来,坚持把他葬在广州沙河燕塘牛眠岗粤军第一师坟场。
梁佐勋将军长眠之地——粤军第一师坟场
梁佐勋牺牲的消息传回家乡,新兴县各界民众也在县城梁家大地为梁佐勋烈士举行了盛大的追悼会,不久,还在梁家大地建起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台”。
2015年8月14日,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民政部公布第二批600名著名抗日英烈,梁佐勋将军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