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12-12
来源:网络
访问量:
梁鸿楷:孙中山嫡系粤军主要领导人之一
梁鸿楷(1887-1956年),字景云,新兴县天堂镇莲塘村人。20岁时往广州谋生,适遇清政府招募新军,便报名应召入伍,后加入中国同盟会,并参加广州新军起义。辛亥革命爆发后,梁鸿楷随部加入到南方政府的革命军,历任广东北伐军总司令部卫队营排、连长,参加北伐攻克南京。1917年至1920年间,历任援闽粤军营长、统领、支队司令。援闽粤军回师广东后,逐走桂系军阀,成立粤军第一师,梁被委任为第一旅旅长。师长邓仲元遇刺后,梁即继任为粤军第一师师长,旋兼广州卫戌副司令。1923年被孙中山委任为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四军军长兼大元帅大本营驻江门办事处主任、两阳三罗安抚使、高雷钦廉各军总指挥。1924年任建国粤军第一军军长。1925年,被诬告为“策动军变推翻国民政府”而被逮捕,两年后获释。抗日战争时期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中将参议,抗战胜利后任广东省政府最高顾问。1949年赴港定居,1953年转赴台湾,任国民党“国大代表”、光复大陆设计研究委员会委员。1956年病逝于台北,享年70岁。
摄于20年代末的梁鸿楷
梁鸿楷是孙中山倚重的粤军重要将领,孙中山嫡系粤军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粤军第一师师长、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四军军长、建国粤军第一军军长等要职,深受孙中山重用。其胞弟梁振楷、堂弟梁鸿林也在其麾下任职,虽不如兄长闻名,亦屡次在战斗中发挥作用。兄弟三人战功卓著,在讨陈炯明作战、平沈鸿英乱、解救博罗许崇智部等战役中有出色发挥。
梁鸿楷兄弟不仅作战顽强、勇敢,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坚定不移,对孙中山忠心耿耿。
孙中山出席韶关北伐誓师大会,右一为梁鸿楷
在陈炯明叛变过程中,当时在陈炯明部下任粤军第一师师长的梁鸿楷坚决拥护孙中山,顶着被陈兴师问罪的巨大压力,率粤军第一师跟随孙中山北伐,又在孙中山离粤后暗中团结军中的孙派官兵,组成反陈的军事力量,与李济深在粤西发动西江起义,打败了粤西和广州附近的陈炯明军队,协助孙中山重回广州,第三次在广州建立革命政权。正因为梁氏兄弟在此次平叛中的忠勇表现,梁鸿楷得到孙中山题字:疾风吹劲草,乱世识忠臣。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带领文武官员出席黄埔军校成立典礼时留影,左一为梁鸿楷
孙中山在广州重组建国粤军时,以梁鸿楷“久掌兵符,历著勋绩”特任其为建国粤军第一军军长。并指令梁鸿楷统领建国粤军第一军,手握重兵严密保卫广东,确保黄埔军校办学的顺利发展。
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参加黄埔军校开学典礼时在检阅台上讲话。台上左起:廖仲恺、蒋介石、孙中山、宋庆龄;台下右二为梁鸿楷
梁翰昭、梁世昭兄弟与孙中山的革命情谊
梁翰昭(1886-1968年),字秀翘,新兴县新城镇三挺村人。清末在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投考广东陆军速成学校。1917至1918年间,任援闽粤军第二军军部军械处处长,后随军在福建漳州活动,曾任漳州随营粤军制弹厂主任。1920年援闽粤军回师广东,在汕尾设立粤军制弹厂,梁被委任为厂长。1922至1925年间,先后任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四军(后称建国粤军第一军)第六警备区司令、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十二师第三十五团团长。1931至1940年间,相继出任新兴、番禺、梅县、揭阳、潮安县长,从政期间极力建设各县,政绩卓著。抗战后期,曾任广东绥靖公署少将高参、新兴高明后备指挥所主任。1947年当选为广东省参议员。1948年任广东“一三七专区”边区联剿指挥部主任。1949年赴港从商。195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参事室函邀梁回穗任省参事,梁以眼疾、行走及书写不便留港医治为由而婉拒。1968年病逝于香港,享年82岁。
时任番禺县长的梁翰昭
梁翰昭少时倾向革命,在广州就读期间,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广东光复后,追随朱执信,曾在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各县组织民军,协助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任粤军制弹厂长期间,极力发展扩充制弹厂建设,为孙中山建立广东革命政权提供后勤军需保障。陈炯明叛乱后,梁翰昭响应号召参加讨贼军,为孙中山巩固广东革命政权培养军事力量。1956年11月12日,逢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旅居港岛的梁翰昭还在《大公报》刊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
梁翰昭题刻在汕尾坎白公园的“博爱”二字
梁世昭,字纪民,梁翰昭之胞弟,生卒年不详。受兄长梁翰昭影响,年少时也是倾向革命,后随兄梁翰昭往广州谋生。后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曾参加辛亥革命,与邓演达、陈济棠等曾是同班同学。毕业后,追随孙中山闹革命。1922年,孙中山委任梁为北伐军兵站分监监长,总管北伐军部队军械、军粮、被服等物资的筹措、制造、运输等事宜。后奉孙中山之命,驻香港与各武装力量联系组织革命工作,后因病在香港逝世,终年30岁。
位于新兴县新城镇三挺村的梁翰昭、梁世昭兄弟故居
梁公福: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连长
李耀汉、梁鸿楷等人虽说是追随孙中山,而且位高权重,但各人均有各自的办公领地或驻军领地。如李耀汉,虽说也曾兼任大元帅府筹饷总办,但他主要的办公领地还是广东省长公署。而梁鸿楷的驻军领地则随着时局战事的变化而变化,在肇庆、江门等地都驻过军。但有一人则比较例外,他面见孙中山的次数甚至比其他人加起来的总和还要多,他就是原大元帅大本营警卫连长梁公福。
时任孙中山大元帅府警卫连长的梁公福
梁公福(1891-1937年),新兴县水台镇水台村人,早年从军,曾在梁鸿楷任师长的粤军第一师担任排长、连长。1920年粤军第一师机枪营改编为警卫团第一营,梁公福为第三连连长。他为保卫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立下了汗马功劳。
1921年,孙中山在梧州设立北伐大本营,开展北伐相关工作事宜,梁公福随警卫团在梧州保卫孙中山。
1921年12月,孙中山在广西梧州宣传北伐。图为大元帅大本营警卫团将领在梧州合影,前排左一为梁公福
在在陈炯明部下叛乱期间,梁公福所在的警卫团为保护孙中山、宋庆龄夫妇撤离立下了功劳。1922年6月16日凌晨,陈炯明部下叶举、洪兆麟等部队围攻总统府“越秀楼”。警卫团叶挺营坚守总统府前门,薛岳所部梁公福等固守后门,战斗持续了10多个小时,警卫团保护宋庆龄突围。叶挺全营在前面开路,薛岳率领机枪营梁公福等将士负责殿后,将孙夫人送到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所住石屋。孙中山则在事变即将发生前登上了永丰舰。
孙中山、宋庆龄夫妇在永丰舰与海军将士留影
此后,梁公福追随在孙中山身边任警卫连长达2年多的时间。直至1923年7月,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四军军长梁鸿楷奉孙中山之命,回新兴县城设立“讨贼军第六警备司令部”,培养军事力量。在委任梁翰昭为司令的同时,梁鸿楷看中梁公福在陈炯明部叛乱期间保护孙中山、宋庆龄安全撤离时的骁勇善战,再加上又是同乡且同姓,起了培养之意,特将梁公福在大元帅大本营警卫团抽调回新兴,任第六警备司令部营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