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4
来源:网络
访问量:
1944年9月,侵华日军开始发动湘桂战役,集其主力第十一军沿湘桂线向桂林进攻;另一部主力第二十三军于9月10日开始沿西江两岸西进。而当时国民党在广东西江地区的第三十五集团军所属3个师和在桂、柳地区集结的9个军共19个师,均对来犯之敌没有进行认真抵抗就仓惶向西撤逃。由于国民党采取不抵抗政策,9月22日梧州失守,11月10日和11日桂林、柳州相继弃守,11月下旬敌占领南宁。12月10日,日军打到越南的谅山,之后,日军打通了粤汉线南端。从而,实现了打通纵贯中国大陆南北交通线的战略意图。接着,粤西、桂东南广大地区也沦为敌后地区。
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及时对广东发出指示:“目前战局重心在桂,因此,西江、南路在目前最为空虚…我广东游击战争应以向西发展为目前主要方向。”纵队遵照中共中央、广东省临委、军政委员会关于广东的抗日武装斗争应以向西发展的战略意图,于1944年10月20日,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及主力大队近500人在纵队领导林锵云、罗范群、谢立全、谢斌、刘田夫率领下,从中山五桂山出发,绕过敌、伪盘踞的石岐镇,经新会荷塘智渡西江,向新(会)鹤(山)边境的皂幕山区推进。在挺进途中继续出击敌、伪、顽据点的大泽、司前、田金、沙冲、松山等10个村镇,切断日伪据点新会城与三埠之间的陆路交通线,使公路沿线村庄成为我游击区的前沿阵地,并于10月底抵达皂幕山区的鹤山县云乡。从而,实现了省临委、军政委员会赋予中区纵队主力挺进粤中后,在“工作方面,以四邑为基地,逐步向西江、南路推进”的战略部署第一步。部队挺进粤中后,促进了该地区的抗日武装斗争蓬勃发展。
1944年11月,由于湘桂线已告失,加剧广东面临全面沦陷的危险。根据当前的形势发展变化,“两委"同月召开联席会议,部署全省抗日武装斗争的工作和确定中区、珠江两地区开辟武装斗争新局面的战略方针问题。在确定这个战略方针的同时,两”为加强对中区的武装斗争、地方党组织的领导派省临委委员连贯、军政委员会委员梁鸿钧到中区。11月底连、梁到达中区鹤山县宅梧镇的中区纵队驻地后,于12月召开了有纵队领导林锵云、罗范群、谢立全、谢斌、刘田夫和珠江、中区、西江地方党组织领导人梁嘉、谢创、冯岁、陈翔南、李国霖、周天行参加的联席会议。
会议由连贯主持,梁鸿钧传达了省临委、军政委员会8月土洋会议的决定,讨论了中区今后的工作方针,并遵照“两委”的决定:即中区纵队领导机关及主力挺进粤中后,继续向西发展,距离珠江越来越远,给指挥、联络带来困难,为加强两地区的领导和部队的建设,决定撤销中区纵队建制,将其原属的部队一分为二:原中区纵队在珠江三角洲的部队组建为广东人民抗日游击大队珠江纵队;在中区的部队,则采用“人民解放军”的旗帜,组建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两支部队成立后互不统属,直接由广东省临委、军政委员会领导。在中区的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的主要任务是:首先以“四邑为基地”,坚持向西发展,联系南路,打通琼崖,进而北上开辟粤桂边勾漏山脉游击区,配合东纵接应“二王”南下支队,为建立五岭根据地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