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概述 -> 点击返回上一页
三叉坑党支部的建立

时间:2023-05-05 来源:网络 访问量:

1939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各地抗日救亡团体先后被强令解散。1940年5月,各地党组织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隐 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中共新兴县工委根据.上级指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安排.党员以社会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这时,共产党员冯华从广宁县调来新兴,任县委组织部长,被安排在寺田村教学。1941年农历正月,冯华受聘为三叉坑.上朝、下朝两村的小学校长。他见三叉坑背靠大山,地方偏僻,远离反动统治中心,两村群众大多数是贫苦农民,思想纯朴,认为党在这里适宜隐蔽发展,积蓄革命力量。同时,县工委书记李海也来到该校挂名教师。开学不久,又有共产党员谢冰、司徒玉同志到校任教师。不久李海调离新兴,由谢鸿照接任李海的工作。随即在中区特委委员陈春霖的指导下,将中共新兴县工作委员会撤销,成立中共新兴县委员会,谢鸿照任书记,冯华任组织部长。此后,特委领导人陈春霖和郑桥、郑锦波等人常来这里指导工作。

新民小学创办后,又先后调进共产党员梁景光、谭宝泉、罗明等人到校任教。在地下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得很出色,深为群众所信赖。1942年农历正月,新校舍落成,新民小学从旧址迁往新址,冯华同志命老师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学校大门口,上联是“新育人才共除国难”,下联是“民充兵力同扫倭凶”。从此,新民小学面貌不仅焕然一新,也成为新兴县委的机关驻地。

1943年6月,粤北省委被敌人破坏,党组织奉命停止活动,党员之间以朋友关系联系,执行“三勤”、“三化”方针(勤业、勤学、勤交友,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县委书记谢鸿照调离新兴,由冯华任中共新兴县特派员。县委以新民小学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学校党员教师首先办好全日制学生班级,讲究教学方法,给学生.上好文化课,并以抗日救亡为内容,自编“三字经”补充教材,如“日本仔,真阴险,口涂蜜,腹藏剑”等等。此外,组织学生开展军事操练,教打野战,打少林拳,唱救亡歌曲,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节日参加集成地区学校的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这一切,都得到学生、家长的赞赏,不仅学生逐年增多,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亦得到了培养。其次是积极开办群众夜校,广泛动员男女青年参加夜校学习。把办好夜校作为帮助青年读书识字,提高文化素养,以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向群众灌输革命思想,激发青年革命热情的一条重要途径。

县委从斗争需要出发,以学校为阵地,通过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教育,发展三叉坑地区革命力量。经谢鸿照、冯华介绍,1941年秋, 秘密吸收了梁达初参党,以后又经罗明同志介绍,吸收了梁建明参党,他俩是三叉坑第一批党员。县委为了加强党对三叉坑地区党的领导,于1942年5月成立了三叉坑党支部,支部书记为罗明。

1942年下半年,党组织在青年中组织了“新民主主义友谊社”。这是党的一个外围组织。通过它组织青年学文化、学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自觉投身革命。先后参加“友谊社”的有梁达初、梁建明、陈凤章、梁德芬、梁铭光等人,梁达初任“友谊社”负责人。此后,这些青年都加入了革命队伍。


相关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