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来源:网络
访问量:
水台地区地处新兴县东南部,距县城30多公里,毗邻高明、鹤山、开平地区,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革命老区。
1942年,中共地下党员叶琪、陈光到水台地区南村、杜村以教书作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播育种子,先后发展陈康林、陈拜、陈荣、陈棠等一批进步青年农民参加中国共产党。
1944年冬,杜村党支部成立,陈光任支部书记。同年,组建杜村交通情报站,站长陈光。从此,水台地区党组织领导农民成立农会和民兵组织,配合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高明人民抗日游击队第三大队、高鹤人民抗征自卫大队、新高鹤人民解放军总队、新兴人民游击独立大队、广阳支队第七团,奔袭乡公所,捉税警,擒劣坤,拔据点,歼敌伪,抗“三征”、反“清剿”。在历次武装斗争中,有12位革命同志、数位革命群众为党为人民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1946年6月,广东人民抗日部队北撤,胜利到达山东解放区。为适应新的斗争环境,广东区党委决定,撤销粤中区党委及各县县委,县、区党委改为特派员制,实行单线联系。北撤后尚在中区的武装人员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分散隐蔽在台(山)新(会)、两阳(阳江、阳春)、新恩(新兴、恩平)、新(兴)高(明)鹤(山)等地坚持武装斗争。是年7月,中共高明县特派员梁文华率人民武装人员13人到水台地区,认真贯彻“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在群众中进行艰苦的组织和教育工作,秘密培养了梁寿生、苏荣、梁福等20余人的积极分子,为恢复武装斗争打下基础。是年,蒋介石撕毁了“双十协定”,内战爆发。
惩顽敌,打响第一枪
1947年春,根据广东区党委“关于恢复武装斗争决定”。合水区党组织负责人刘良荣指示隐蔽在水台地区的叶琪、梁文超、陈光等共产党员,以杜村、良田、布凌、布茅、奄村、六乡、南村等村庄为据点,向群众宣传党恢复武装斗争的决定。动员分散隐蔽、复员的梁友、吴苟等武装人员归队,发动南村陈福、三合陈志等一批青年农民参军。5月,高鹤人民抗征自卫大队成立。部队成立后,正值水台闹粮荒,民众求粮若渴。抗征自卫大队决定攻打水台粮仓,开仓济贫。事前,部队派吴苟到水台圩侦察,绘制行军布阵图交部队制订作战方案。6月15日深夜,乌云密布,月色朦胧,抗征自卫大队和梁文超武工组共30多人,在贺金龙队长(三团二连连长)的率领下,乘夜色从杜村出发,直奔水台圩,兵分两路。梁文超武工组,避开乡公所前门,在夜幕的掩护下,悄悄地从侧门切入,破门直扑乡长卧室。武工组阮明仔一跃而起,飞身跳到乡长卧床,眼明手快就缴了乡长枕底下的手枪,并用手枪直指乡长的脑袋。梁文超组长当即命令乡长,叫乡丁就地缴械。被吓得魂不附体的乡长,不敢怠慢,就下令乡丁缴枪投降。随即武工组向贺金龙发出袭击乡公所成功的的讯号。与此同时,贺金龙指挥抗征队主力把两翼的护仓丁的营房分割包围起来,不让他们之间相互求援,也不让他们逃跑。并命令机枪手对准仓库值班哨所开火,战斗一打响,冲锋在前面的吴苟,利用熟知地形,不断地转换位置,凭借仓库砖柱作掩护,向敌人展开射击,紧跟在吴苟后面的陈华英攻击组-轮冲锋枪、排子枪扫射敌人,把抵抗之敌击倒在地。包围营房的队员用集束手榴弹炸开营房的门、窗,队员们冒着烟火,猛虎般冲进营房,先发制人,用枪对准敌人,大喝一声:“不许动,缴枪不杀”。顿时,枪声、喊杀声响成一片,吓破了胆的护仓丁,乖乖举手投降。粮仓被打开了,杜村、良田、南村、布冷等各方群众踊进粮仓,在军政领导的指挥下有序不紊地肩挑驮运,把60000多斤稻谷搬回村去,少量作军粮,大量分给群众渡荒。突袭乡公所,打粮仓,分粮食,是水台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恢复武装斗争,向国民党地方武装打响的第一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