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5
来源:网络
访问量:
朗底战斗后,我留在新恩边境作隐蔽斗争。其实我们的武装斗争一直没有停止过,当时留在新恩边境的十多位同志一直在那里战斗。当时我们依托着新兴和恩平边境的一带山区,在新兴活动比较多的地方是梧洞的石降,我曾在那里吸收了一个孤儿叫梁林参加队伍,现在肇庆邮电局工作。
那时,部队在恩平朗底、阳春、新兴等一带山区活动是比较被动的。部队分散,一个连一个连的活动。朗底战斗期间,沈洪光带领我们一连人(当时他任指导员)从新兴方面突围出去,以后我们的部队就在新兴边境的一带山区活动。六月份部队北撤,我接到通知留在新恩边境坚持斗争,所以中区斗争一起没有停止过,但那时候的斗争,为了执行“双十”协定,所以不用公开名义,没有直接打出中共武装队伍的旗号,但斗争一直在坚持着。蕉园战斗后我们的旗帜逐步公开了。
朗底战斗后一段时期是困难的,由于我们对国民党的反共警惕性不高,受到挫折,朗底战斗后不久部队就接到上级通知北撤了,上级决定留下一部分同志在地方坚持斗争,一部分复员,比较暴露的地方干部排以上干部北撤,每个县准备留下十多二十人的比较精干的小分队坚持斗争。当时的方针是:“隐蔽斗争,保存力量,联系群众,等待时机",要长期隐蔽,保存力量,联系群众,等待时机。所谓长期隐蔽,是要执行"双十"协定,长江以南的部队要北撤,是政治上的需要;保存力量就是上级给你十多二十人要保存下来;要联系群众,我们虽然不采取公开的旗帜,但我们要把山区的群众联系起来,等待时机。当时留在新恩边境的有十八位同志,如冯超、郑祯、赵德、梁忠、梁柏元、梁辉、梁伦、国材、吴添、郑德坤、梁新等,上级交给我们的任务是依托山区,以朗底、恩平的罗吉、新兴的梧洞、合水(恩平)等山区为依托。联系群众就是联系这一带山区的群众。当时部队复员得比较多,联系群众就包括复员的同志。
当时留下的同志最大的困难有两个:一是朗底战斗后(时间我记得是十月二十五日),敌人继续向山区进行大围剿,围山,烧山,抢掠民财,还搞白色恐怖,搞自新运动,强迫参加过抗日的人员或和部队有过联系的积极分子,要向国民党登记自首,还搞互相联保;同时在我们过去活动过的地区和山区都搞联防,围村筑闸,里洞有的村就把村围起来,建筑炮楼,几条村实行联防。我们的部队来就鸣锣鸣枪,另外是在政治上搞分化瓦解,强迫自首,所以当时在军事上和政治上都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二是经济上的困难,无钱食饭,当时组织只留一个金戒子给我,国民党又到处封锁,所以我们靠烧炭卖解决生活。
我们小分队为了粉碎敌人的军事围剿,就采取收缩的方针,在可靠的村庄(山区)隐蔽下来,在新兴比较经常去的村庄是梧洞的石降,恩平方面是朗底、交耳山、依靠这些堡垒村作为依托。第二个对策是向平原发展,与敌人换防。他们在山区扫荡,我们就到平原去,这些地区有两个条件:一是有战士复员的地方;二是有地方党的力量。我们就到这些地方去,依靠复员的战士和地方的党组织隐蔽起来。
我们还与国民党的强迫自首作斗争,完全不容许复员人员登记自首是不可能的,因为复员后,都要找生活出路。方法只能是,能避开的要避开,不能避开的,要遵守三条:一是不能暴露党和部队的机密;二是保护我们掩埋了的武器的安全;三是向我方提供敌人的情况。我们对复员人员进行气节教育,要他们对群众进行宣传,宣传“双十”协定,宣传抗日无罪,宣传要争取民主等。
朗底战斗后至1946年夏秋间,是比较困难的阶段,为了生活,我们曾和一些地方土匪发生过联系,为了保存下来,在阳春地方曾打过“忠义堂”之类的旗号,所以后来有的人说广东的武装是土匪武装,这是不了解当时历史情况的原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