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概述 -> 点击返回上一页
当年共成的军民情

时间:2023-05-06 来源:网络 访问量:

共成乡(现合并到太平镇),是我县南部的一个边远山区,与开平大沙相毗邻。解放前,全乡约有1700户,8500余人,大小村庄55条。约有三份之一的村庄是座落在共成河两岸的大山脚下,其余都属半山村或山村。全乡山多田少,溪河居中,以林为业。人民生活贫苦,山上虽有森林,但是大多数属少数富人所占有,部分山林名义上属村里公尝产业,实际也是被一些有钱人所占有。广大农民一年早、晚两造、都靠的是以出卖劳动力为生,在本地或往恩平、开平等地做田工。他们的文化也很低,一般仅是上过几年学堂,有的甚至没进过校门。他们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对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游击队却很拥护,很有感情,对战士如待亲人。由于军民关系密切,群众基础好,所以较早建立了二庙(即共成地区)乡人民政府,就是在建立新兴县人民政府时,也是在该地区的山塘村召开军民联欢大会宣告成立的。

革命火种燃起来

1944年秋,当日本鬼子进犯新兴时,原驻县城的国民党军队不战而逃,就是周汉玲的地方联防军(注:原是驻共成曹田村的,名曰抗日,实是防共),也闻风早逃了。当地人民气愤地说:"国民党兵,无日抗日,有日躲密,枪仔兀兀,欺人诈物"。当时,全县各地沿公路的中心小学基本都处于停课或停办状态,一些以教学作掩护的中共地下党员,如社中乡中心校校长陈君略(现名陈伟雄)、教导主任关若如(现名关东)、教员刘雪英、陈良等,都转移到共成乡白马一带继续以办学作掩护,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同时还在白马发展了“知友社”(属党的外围组织),作为广泛联系群众的桥梁。这时,任新兴县党的特派员罗明也常到白马一带活动。

在1945年春的“蕉山战斗”中,我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牺牲了50多名战士。战后国民党当局却强行保留现场,企图用我军战士的尸体来威吓群众,制造恐怖。然而,共成人民不但没有被吓倒,反而更清醒了头脑,擦亮了眼睛,认清了"谁是真抗日,谁是假抗日"的真面目。正如当时人们看过了具具尸体(也同时见到了满地标题夺目的抗日宣传资料和共产党的刊物)的场面之后,都在私下纷纷议论,说"这些都是人民抗日解放军,而被国民党军队杀害了,他们死得真是太冤枉了,死得冤枉唤起了民众,痛恨了‘黄袍仔’(指国民党军队)”。那时,共成人民都把这些活生生的事实,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许多青年人,都毅然投身到抗日革命队伍中,如白马的李秤、李华、李元初,东水的英芳等一批青年奔赴高明县、参加了由黄仕聪领导的高明人民抗日游击大队。

抗日战争胜利后,解放战争开始,共成地区的人民武装在解放战争时期,发展很快。从1947年冬,部队就派出武工组在这里开展活动,开始只有一个武工组活动在东水一带的边远山村,到了1948年,就已发展到白马、二庙、九乡都有一个武工组,同时还建立起以共成为依托的东区办事处和区工委机构。这时,共成地区除蕉山(注:原属共成管辖)、邓村、南塘、西山几个自然村外,其余的村庄都已成立了农民协会,建立了民兵组织,并且全面开展了减租减息运动,各村的农会也普遍征收农会谷(注:每亩佃田收五斤),为部队筹备粮饷。这时,共成地区的武装力量也发展为三个区中队(即:东水的林炳中队,九乡的黎汗材中队,白马的梁佐林中队),约有200人(民兵除外)参加了革命武装队伍。那时,九乡的武工组在当地群众的协助下,经常利用黑夜越过社墟、中黄两处自卫队的防线、深入到敌人的后方去,在社墟、中黄、以及蚕岗一带开展革命宣传活动,并在社圩村建立了一个地下交通情报站。这时,共成地区便成为我县人民游击战争的大后方。

军民情谊深似海

共成地区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许多事实深深地教育了群众。广大群众深刻认识到共产党为人民。人民拥护共产党,共产党的部队是人民子弟兵,人民爱护子弟兵。每当部队来到共成,不管驻扎哪个村,哪个村里的群众都好像见到亲人一样,十分关心部队的生活。村农会为部队安排住房,解决好柴草、大米、食具等细务。部队离开,也主动把营房打扫干净,对借来的一切用具,都如数清还,损坏了按价赔偿。当部队要出击敌人或出动捉拿坏蛋时,当地的群众知情者都自觉地为部队当向导。有时在作战中负伤的战士,当地群众还主动协助部队卫生员做好护理工作。曹田村的梁三嫂,经常在医疗站服侍伤病员,同村的莫进三为部队购买医疗药物时,在合水塘被捕,献出了自己的生命(解放后,人民政府已追认他为革命烈士),田坪村的伍进,以做牛贩作掩护,经常往县城给部队购买各种药物等。医疗站的伤病员康复后,当地农会又派民兵护送返回部队去。所以每当部队进驻共成时,战士们都感到像回到自己家里一样。岗根咀的林炳,曹田村的梁三嫂,平河村的李海等,他们的家人,对凡是路过的部队人员,都热情接待,不论是吃粥或吃杂粮,都是同甘苦。每当青黄不接之时,人们都以杂粮、野菜充饥,部队也在游击区开展节粮运动,规定每个战士每天只配给大米四两,与群众一起共度难关。

1949年秋,在敌情紧张时,当地群众都自觉地为部队担当义务通讯员,经常向部队反映情况,关心部队的安危。这里的武工组,曾在白马、石湾、大望等地被敌人包围袭击,但都在当地群众的关心和掩护下安然脱险了。敌军(赵灿中队300余人)驻扎河村时,不仅经常窜进附近的村庄,洗劫民间财物、而且还设关卡严密封锁;妄图断绝我游击队及游击区人民的食粮。对此,人民非常愤恨,他们在农会的领导下,组织起大批人力,从坡田坳和平河坳两路爬山越岭。跑到大南线的中和墟、公平墟和集成墟等地买回粮食,每当买粮挑运回共成游击区时,他们都风趣地说:“不吃小南(即上沙、共成线)粮,也可吃大南(即集成线)粮,刮(国)民党是刮不倒我们的,有我们在,就有八叔'在"。这是当年共成人民的豪言。

军民一致同对敌

1947年冬。共成有武工组活动之后,当时国民党的共成乡公所也设有一个自卫班。初时,武工组只配有几个人。活动于靠近恩、开的几个边远山村。共成的群众对此早已奔走相告。许多人都知道了有共产党游击队活动。人们当时对共产党都抱有同情感,但又不敢讲“共产党”这句话、只有用代号称之为"老八"或"八叔"。经过几个月之后。新兴七团部队及武工组所到之处,都受到群众的欢迎、接待。尤其经过1948年5月上旬,在东征部队的配合下,组织了近千人的大游军之后;推动了共成地区革命形势的发展。这个大游军,既是给敌人展示人民游击队的力量,又是鼓舞人民革命斗争的志气。在大游军的进程中,对沿路的敌人据点,都采取“顺手牵羊”式的给予摧毁。那时,共成乡公所及其自卫班,就是第一炮被摧毁了。此后,共成地区的武工组,除原有东水、二庙武工组之外,还发展了白马、龙乡两个武工组,并在共成墟开征市场税这时,共成地区革命烈火越烧越旺,一时成为革命一片红。

与此同时,为了保护革命人民的利益,保护游击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在东水、白马、二庙和龙乡各地,对无恶不作的,为敌人搞秘密情报的,又为群众所愤恨的坏蛋分子进行了惩办。所谓惩办,就是把坏蛋分子逮捕起来,当众枪决,并张贴布告,将其罪恶公之于众。广大群众对此都拍手叫好,说“共产党游击队真是为民除害”。

随着全国解放战争节节胜利,1949年夏、秋之间。国民党军大批南逃,当时任国民党广东绥靖公署西江办事处主任的叶肇(新兴人)和任国民党广东省第三专员公署保安副司令的赵仲荣(新兴人),也率部退防新兴县城,并派遣军队三百余人驻扎共成河村,同时又把共成乡改名为治平乡,任命李贤忠为乡长,梁炳垣为自卫中队长。一时间,敌人又张牙舞爪嚣张起来。我人民游击队为了迎接全国解放的胜利,在支队司令员郑锦波的指挥下,组织了强大的占绝对优势的兵力,一举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逃回县城去了。时隔不久,敌人不甘失败,又组织了一个还乡团,重返河村驻扎。但每当晚上,他们谁也不敢住进村里,只在村外躺着等天亮。有时候,我们的武工组又在他们的近地放几枪,虚张声势,搞得他们草木皆兵,不得安宁。这样,到了新兴解放的前十天里,这股敌人已被其上司召回县城去了。此后,国民党的乡公所及其自卫队,也就不攻自灭了。

解放胜利喜洋洋

轰!轰!炮声震天响。这是南下大军于1949年10月19日晚解放新兴县城的战斗信号。经过一个晚上的战斗、第二天凌晨,踞守在高第塔和植兰堂的两股顽敌全部被歼。这一天的中午,新兴七团部队在团长陈特和副县长刘良荣率领下进城接管。是日傍晚,共成接到了派民兵进城的通知,人们闻讯都高兴得雀跃欢呼,燃放鞭炮,以示庆贺。这时虽已天黑,近百名民兵还顾不上吃晚饭,每人扛上一把锄头、锹、钾等利器,作途中护身,就集合在一起出发了。到了县城已是深夜十二点多了。这时,大家都有说不出的高兴,扔掉了手里的锄头锹铆,换上了一支枪、与部队战士一起,肩负着保卫县城的光荣任务。

新兴全境解放之后,县里经过一番紧张的筹备工作、于11月11日在县城体育场召开“各界人民庆祝新兴解放胜利大会"。路远并没有影响共成人民参加庆祝胜利大会的喜悦心情,在这一天,天刚亮,他们就已组织好了队伍前往县城参加庆祝胜利大会,并带着大批慰劳品,慰劳自己的子弟兵。当庆祝胜利大会给束时,原安排他们是早些返回去的但他们仍不舍离去,继续跟随队伍参加县城示威大游行。之后,他们才兴高采烈地返回共成去。回到老家时,天早已黑了,但他们的心是亮的。


相关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