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06
来源:网络
访问量:
布茅战斗是解放战争时期粤中地区著名的水台三村战斗中最激烈、最辉煌的一次战斗。这次战斗,显示了我军指战员英勇善战、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毛泽东军事思想。
布茅村位于水台圩的东面,解放前,村中封建地主势力雄厚。地主豪绅为了维护其利益,在伪县政府支持下成立了 40 多人的自卫队。由陈沃桂、陈二苟任正副队长。在地主豪绅的操纵下,自卫队强迫村民出钱筑围墙,修建调保,强行用村中公偿出资购买枪支弹药,充当国民党的统治工具,拉丁勒索,欺压乡民,袭击人民武装。贫苦农民对自卫队的卑劣行径恨之入骨。广南军分委决定拔除布茅白卫队,为民除害,斩断国民党伸向水台地区的魔爪。
1948年7月16日,七团二连和新高鹤总队肩负起消灭布茅自卫队的任务。为了不惊动敌人,战斗部队趁着月黑星稀的夏夜于黎明前悄悄地包围了村子。天刚蒙蒙亮、部队从正面向村子进攻。狡猾的敌人利用围墙和巷道的有利位置封锁道路。由于我军没有重型武器,部队虽多次突击,始终不能接近敌据点,眼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如果不尽快结束战斗,敌人的援兵到来时对我军更为不利。
指挥部当即召开战地会议,分析敌人的兵力布防和民宅的分布情况,决定以小部分兵力继续正面仰攻,吸引敌人的注意力,主力秘密运动到敌人防守薄弱的村中梁姓与陈姓的结合部,出其不意,攻其无备。不出所料,部队很快便进入了村内,向敌据点推进。此时村内枪声大作,喊声震天,布茅村的群众知道游击队攻打自卫队后,有的冒着弹雨为战士们送水送饭,有的主动带路,体现了群众支持革命,军民团结的鱼水情。
郑祯连长素有作战机智勇敢、果断、不怕牺牲的作风,他的连队被称为钢铁连(后来调入支队任钢铁营营长)他始终出现在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战斗一打响,他指挥二连战士直扑敌据点。当他们冲到一个巷口时,敌人用机枪疯狂扫射,封锁巷道,部队前进受阻。在紧急关头,陈华英瞄准敌人射击,一个敌人倒下去了,但是机枪仍然响过不停,子弹飞溅在墙壁发出“扑”、“扑”之声。新高鹤总队湖南连排长伍信突然中弹负伤了,鲜血不停地流,但他坚持不下火线,继续战斗。郑祯连长察看了地形,命令吴苟等掩护,陈华英绕到敌人工事后侧,敏捷地爬上房顶。只见陈华英迅速拿出手榴弹,拉响导火线,狠狠地掷向敌人。"轰隆"一声巨响,敌人的机枪哑了。郑祯连长马上一声命令,"战士们冲呀!"二连战士一跃而起,冒着爆炸掀起的砖头瓦片,冲进敌据点。据点内的敌人顿时乱作一团,有的乖乖丢下武器作了俘虏,有的仓惶逃往炮楼。
经过几小时的围剿,村内据点的敌人基本被肃清,只剩下炮楼内的敌人龟缩成一团,负隅顽抗。为了瓦解分化敌人,部队一面派人爬上炮楼附近的房顶,向炮楼内扔手榴弹和射击,震慑敌人;一面展开政治攻势,宣传我军优待俘虏政策,指出与人民为敌没有好下场。不久,炮楼内举起了白旗,原来,敌自卫队长陈沃桂被打死了,敌人群龙无首,军心动摇,只好举旗投降。
下午2时,战斗胜利结束,这次战斗毙敌3人,俘敌30多人,缴获机枪一挺,其他枪支30多支。战斗中,布茅村群众自动为部队送水送饭,带路,向指挥部报告敌人的情况。农群村群众组织担架队,为部队运送伤员,充分显示了军民鱼水情,体现了毛泽东主席“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军事思想。
布茅战斗惊动了新兴县国民党当局,敌自卫大队急急赶到布茅村增援,但是,敌人赶到村子时我军已撤出了战斗。敌人看到自己苦心组织成立的自卫队人去楼空、一片狼籍,不禁哀叹自己的无能。他们迁怒于布茅村群众,把全村男人关押在三余书室,门前架起机枪,不准人进出。其余兵丁破门入屋,翻箱倒柜、劫掠群众财物,敌人的暴行更激起了水台人民对国民党反动政府的愤恨,坚定了与敌人战斗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