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概述 -> 点击返回上一页
三叉坑党支部发展纪实之一

时间:2023-05-06 来源:网络 访问量:

三叉坑党支部成立于1942年5月,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是罗明。该支部是在中共新兴县委的直接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的。从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战争时期,党支部领导三叉坑群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部队做了大量的工作,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因地制宜建支部

1939年,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各地抗日救亡团体先后被强令解散。1940年5月,各地党组织传达了党中央关于在国民党统治区实行“隐蔽精干,长期理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中共新兴县工委根据上级指示,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安排党员以社会职业为掩护开展革命活动。这时,共产党员冯华从广宁县调来新兴,任县委组织部长,被安排在寺田村教学。1941年农历正月,冯华受聘为三叉坑上朝、下朝两村的小学校长。他见三叉坑背靠大山,地方偏僻。远离反动统治中心,两村群众大多数是贫苦农民,思想纯朴,认为党在这里适宜隐蔽发展,积蓄革命力量。同时,县工委书记李海也来到该校挂名教师。开学不久,又有共产党员谢冰、司徒玉到校任教师。1941年3月,李海调离新兴,由谢鸿照接任李海的工作。随即在中区特委委员陈春霖的指导下,将中共新兴县工作委员会撤销,成立中共新兴县委员会,谢鸿照任书记,冯华任组织部长。此后,特委领导人陈春霖和郑桥、郑锦波等人常来这里指导工作。

新民小学创办后,又先后调进共产党员梁景光、谭宝泉、罗明等人到校任教。在地下党同志的共同努力下,学校办得很出色,深为群众所信赖。1942年农历正月,新校舍落成,新民小学从旧址迁往新址,冯华叫老师挥毫写了一副对联,贴在学校大门口,上联是“新育人才共除国难”,下联是“民充兵力同扫倭凶”。从此,新民小学面貌不仅焕然一新,也成为新兴县委的机关驻地。

1943年6月,粤北省委被敌人破坏,党组织奉命停止活动,党员之间以朋友关系联系,执行“三勤”“三化”方针(勤业、勤学、勤交友,职业化、社会化、合法化),县委书记谢鸿照调离新兴,由冯华任中共新兴县特派员。县委以新民小学为阵地,开展革命活动。学校党员教师首先办好全日制学生班级,讲究教学方法,给学生上好文化课,并以抗日救亡为内容,自编“三字经”补充教材,如“日本仔,真阴险,口涂蜜,腹藏剑”等等。此外,组织学生开展军事操练,教打野战,打少林拳,唱救亡歌曲,演话剧《放下你的鞭子》,节日参加集成地区学校的歌咏比赛等文体活动。这一切,都得到学生、家长的赞赏,不仅学生逐年增多,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亦得到了培养。其次是积极开办群众夜校,广泛动员男女青年参加夜校学习。把办好夜校作为帮助青年读书识字,提高文化素养,以及联系群众、宣传群众,向群众灌输革命思想,激发青年革命热情的一条重要途径。

县委从斗争需要出发,以学校为阵地,通过对青年、学生的培养教育,发展三叉坑地区革命力量。经谢鸿照、冯华介绍,1941年秋,秘密吸收了梁达初参党,以后又经罗明介绍,吸收了梁建明参党,他俩是三叉坑第一批党员。县委为了加强对三叉坑地区的领导,于1942年5月成立了三叉坑党支部,支部书记为罗明。

1942年下半年,党组织在青年中组织了“新民主主义友谊社”。这是党的一个外围组织。通过它组织青年学文化、学政治,提高思想觉悟,自觉投身革命。先后参加“友谊社”的有梁达初、梁建明陈凤章、梁德芬、梁铭光等人,梁达初任“友谊社”负责人。此后.这些青年都加入了革命队伍。

不畏险阻救伤员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发展和青年革命热情的高涨,党支部发动青年参军参战。抗日战争后期,三叉坑不少青年到外地参加我党领导的人民抗日武装队伍。1944年农历三月,梁德芬由当时在和平乡任文书的徐云同志带领,到中山县参加了欧初领导的抗日武装队伍。同年秋天,高明县组织了人民抗日武装队伍后,先后又有陈凤章、梁华、梁建明、梁显、梁英仔、梁日新、谭光辉、梁耀铿等人到高明参加了黄仕聪的队伍。其中,梁耀铿在高明县的一次战斗中不幸被俘,敌人对他严刑拷打,他宁死不屈,最后惨遭敌人杀害。

1945年初,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为了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清剿”计划,主力撤出高明的皂幕山区抗日根据地,向西挺进开辟云雾山区新的抗日根据地。2月22日,部队到达我县的蕉山村驻扎,当天下午遭到国民党一五八师突然袭击。我军胜利突围后,新兴地下党特派员罗明立即组织三叉坑的党员、群众,把隐蔽在共成新田村后山的伤员抢救回来。梁达初带领梁德兴、梁德耀、梁建达、梁齐长等一班青年,冒着寒风冷雨,去抢救和接应伤员。大多数轻伤员经治疗后康复归队,其中6位重伤员继续留在三叉坑抢救治疗。在伤员治伤期间,三叉坑人民敢于担受风险,在十分险恶的形势下,几次将伤员秘密转移,避过敌人的搜捕。群众为伤员送汤送饭,党组织派出黄桂、梁德兴专门为伤员买药。


相关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