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概述 -> 点击返回上一页
南路部队东征和七团扩建之二

时间:2023-05-08 来源:网络 访问量:

这时,扩建后的七团由下述3个部分组成:东征部队的第三连约100多人;陈全带领的郑祯连,数十人;刘良荣率领的新兴独立大队,除东区武工组外,约有三、四十人的一个区中队,共200多人。陈全任团长,杨子江任政治委员,陈军任政治处主任,刘良荣任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委。后来,调东征部队第一营营长冯汉英任副团长。当时的新兴县委的成员是:县委书记杨子江,委员有陈全、刘良荣、陈军。团党委也同时组成,成员与县委委员相同。

随着革命力量的发展壮大。为适应斗争形势需要,同年秋天,成立新恩开中心县委、管辖恩平、开平、新兴,杨子江调任中心县委书记。这时,新兴县委和七团的领导机构也作了相应调整:新兴县委改为县工委,书记是陈全、委员有刘良荣、陈军、杨彪(这时杨彪从新兴县地下党出来任县工委组织部长);七团由陈全任团长兼政委,其他成员不变。

1948年下半年,整个革命形势发展很快,粤中各地人民武装力量进一步发展壮大。区党委为了使我力量形成拳头,决定将分散在各团的东征连队集中起来成立主力团。1949年1月独立第一团成立,七团的东征部队第三连调归独立一团,陈军调任独立一团副政委兼政治处主任,容海云调来七团任政治处主任。这时七团的领导班子是:陈全仍任团长兼政委,容海云任政治处主任,杨彪任县工委组织部长,刘良荣仍任独立大队长兼政委。

三、新兴游击根据地之创立

抗日战争胜利后,新兴县的武装斗争一度处于收缩、分散、隐蔽的状态。后经新兴地下党及陈全等同志长期艰苦的努力,积蓄了力量,为1948年的大发展,奠定了一定的群众基础。1947年底、1948年初,随着斗争的恢复和发展,新兴游击独立大队首先成立,武工人员活跃在山区的农村,放手发动群众,镇压反动地主恶霸,开展减租减息运动,游击活动区不断地建立和发展。七团成立后,力量明显壮大,革命形势飞速发展。从东水、白马,至梧桐、合河、河头、湾边,环绕天露山、笔架山、廿四山等一大片山区已扩展为革命游击根据地。中间除里洞一个反动据点未拔除外,整个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当时粤中区最巩固的根据地之一、也是部队回旋活动的中心及重要通道、对粤中区的革命武装斗争的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游击根据地分为东、南、西三个区。

东区,包括东水、白马、西水,东至坝塘,北至共成,西至梅源洞、白水坑一带,成立了东区区委和区办事处,书记兼办事处主任是崔学文。有谢冰武工组(活动于中和墟一带),梁明武工组(可能活动于西水一带)等(还有白马、坝塘一带的武工组是谁记不清了)。

南区,包括梧桐、合河、大江、梭榔、塘窝水一带,南与恩平、西与阳春北部山区相连,北至中和墟。区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先是陈曙,后是谭志雄。武工组有杨华武工组,活动于合河以南一带;杨扬武工组,活动于梧洞、高冲、石降、低村、带头一带;梁伟武工组,活动于大江、合河。当时医疗站、修械所、训练班(如区党委举办的组织员训练班)等都设在南区、是3个区中最巩固的一个,是我们的后方。

西区,包括步望、料坑、大竹楼、上下根竹、大伙、深山田、长坑等一片地区。南与南区相连,北至河头墟、湾边墟、勒竹河一带,东至船岗墟,河步墟。区委书记兼办事处主任是陈曙。黄明武工组兼税站,活动于长坑、廿四山一带,并负责在勒竹河的收税工作;邓荣(原名龙腾云,1948年于山尧村病逝)武工组,活动于步望、料坑、河头一带。

1948年下半年,随着我力量和地区的发展,成立东北区委和办事处。区委书记陈启中,成员有崔卓峰、罗超等,辖水台、稔村、东成等地。

相关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