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是:首页 -> 革命遗址 -> 点击返回上一页
新兴县新城镇三挺村,隐藏着两座近代爱国将领的故居(二)

时间:2023-02-04 来源:网络 访问量:

据梁日庆老汉回忆说,这些窗户以前都安装有粗大的进口钢条用以防盗,钢条直径超过三公分,固若金汤。但在“大跃进”时期,这些钢条都被拆去“大炼钢铁”了,只剩下空洞洞的窗口。

厢房窗台,仅剩下黑洞洞的窗口

大门格局

走过趟栊大门,进入故居,只见天井处铺着整齐的花岗岩石条。天井与厅堂之间,在过去曾装有屏风门,但如今已不复存在。屏风门上方的木格花窗以及两边的装饰墙还保存完好。两堵装饰墙一左一右分设屏风门两边,墙上镶嵌着精美的绿釉陶瓷花窗。屋内中厅墙壁上的花鸟壁画还栩栩如生,色彩鲜艳。

顶部木格花窗及两边绿釉陶瓷花窗还保存完好

故居屋内装饰墙上镶嵌的绿釉陶瓷花窗,工艺精美,历经百年风雨依旧油光闪亮

厅堂正中墙壁顶端的壁画还保存完好,工艺精美

屋内格局也保留了传统的四房一厅一天井式,但首进两厢及天井两侧廊道的上方却是水泥平顶天台结构。天台前面和两侧及天井边沿均建有约一米高的护栏。大屋中厅两侧厢房分为两层,屋内房间有楼梯直通首进的平顶天台。

堂屋往天井方向眺望

每座大屋的屋顶都带龙船脊,屋檐下都有壁画。在建筑工艺上既不失传统的民居风格,又拥有新颖时尚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水准,在当时称得上是顶级豪宅了。而且在清末民初时期,水泥钢筋建材还是进口的“紧销货”,在当时的新兴乡间,能够使用到这些材料来建造私宅也绝非等闲之辈。

故居前排首座鸟瞰

据说,现存的梁翰昭故居建筑群并不是由梁翰昭建造的,而是由梁翰昭的父亲梁清溪建造。相传梁清溪在清末时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户,家中田产铺户物业丰厚,家大业大。

梁清溪在当时究竟多富有呢?当地在过去曾流传有这样一个传说:有一次,高要附近的土匪前来三挺村抢掠,梁清溪和家人来不及收拾家财便弃家而逃。当土匪闯进梁家搜掠财物时,光是搜出的银元就有好几麻袋,梁清溪的富有程度可见一斑。而梁翰昭能够报考当时属于上流社会阶层子女才能就读的省际军事学校,也足见其家庭背景的雄厚了。

故居二层平顶天台

1886年,梁翰昭就出生在这座大屋里。梁翰昭虽出身富户,但却没有丝毫骄奢之风,他自小聪明好学、勤奋上进。而立之年便背井离乡,立志报国,报考广东甲种工业学校。广东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又投考广东陆军速成学校。梁翰昭少时倾向革命,在广州就读期间,毅然加入中国同盟会,并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广东光复后,追随朱执信,曾在南海、番禺、东莞、顺德、中山各县组织民军,协助孙中山在广东建立革命政权。

1920年8月,援闽粤军回师广东驱逐桂系军阀。梁翰昭(三排右四)与援闽粤军总司令陈炯明(二排中)等粤军将领合影于援闽粤军司令部惠州会馆

1920年,粤军总司令陈炯明派军队驻守军事要地汕尾坎下城,并于城内创建粤军制弹厂,委任梁翰昭为粤军制弹厂厂长。梁翰昭任厂长期间,极力发展扩充制弹厂建设,为孙中山建立广东革命政权提供后勤军需保障。陈炯明叛乱后,梁翰昭响应号召参加讨贼军,曾先后任中央直辖广东讨贼军第四军(后称建国粤军第一军)第二警备区司令、第六警备区司令,为孙中山巩固广东革命政权培养军事力量。

工艺精美,飞檐斗拱的屋顶龙船脊

1931~1934年,梁翰昭任新兴县长期间,新兴县城的面貌发生了改头换面的变化,这一时期的新兴,商贸发达、交通便利、市井繁荣,堪称上世纪30年代的黄金时期,对后世的城乡发展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此后,梁翰昭还先后出任过番禺、梅县、揭阳、潮安县的县长,在各县主政期间对地方均有建树。

抗日战争时期,梁翰昭曾重披戎装,先后任国民党广东绥靖公署少将参议、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部少将副师长、第七战区新(兴)高(明)后备指挥所主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二集团军总司令部少将参议等职,组织抗日武装力量,抗击日本侵略者。梁翰昭在任军政要职期间,有同情共产党之倾向,曾以职权放走过被捕的革命同志。抗战胜利后,曾当选为广东省参议会参议员,为建设广东社会民生献计献策。

天台护栏外墙镶嵌的绿釉陶瓷花窗装饰

解放前夕,梁翰昭赴香港定居。新中国成立后,广东省人民政府曾函邀他出任省参事室参事,梁以眼疾、行走及书写不便需留港医治为由婉拒。1956年11月12日,逢孙中山诞辰90周年之际,旅居港岛的梁翰昭还在《大公报》刊文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968年4月26日,革命元老、新兴旧城改造先驱梁翰昭先生病逝于香港,终年82岁。

故居背面墙壁顶部一角的花鸟壁画

梁翰昭共育有子女11人,次子梁伯岳(又名梁勤)建国后曾任广东省税务局某处处长。

梁翰昭有个弟弟梁世昭,字纪民,生卒年不详。受兄长影响,年少时也是倾向革命,后随兄往广州谋生。曾就读于广东陆军小学,与邓演达、陈济棠等是同班同学。毕业后,追随孙中山闹革命。1922年,孙中山委任梁世昭为北伐军兵站分监监长,总管北伐军部队军械、军粮、被服等物资的筹措、制造、运输等事宜。后奉孙中山之命,驻香港与各武装力量联系组织革命工作,后因病在香港逝世,终年30岁。

故居临近村道外墙的透风采光口

相关专题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