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地方文献数据库》是一款专业的文献查询与研究数据库。地方文献资源地域具有浓厚的文化特色,是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既是公共图书馆应自身一项重要工作, 也是积极传播地区文化、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树立图书馆品牌和促进图书馆发展的重要手段。

+More
新州竹枝词(第二册)
新州竹枝词(第一册)
新兴县志1979-2000
新兴年鉴2007
新兴年鉴2009
新兴年鉴2011
新兴县资料本-上册
新兴县资料本-下册
新兴县资料本
新兴年鉴2021
名人传记 More
林荣
林荣,男,鹤山县莲花村人,1920年生,1944年11月入伍,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炊事员,1945年2月在新兴县蕉山战斗中牺牲。
叶肇
      叶肇(1892-1953),号伯芹,广东省新兴县人,历任国民革命军团长、师长、军长。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后,先行出发上海参加抗战,后参加南京保卫战。1938年任中国国民党第九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二十八军团军团长,率第一六O师、一五九师在江西南浔线作战。1938年10月广州失守,四、七两战区分家,改任中国国民党第十二集团军副总司令,驻防粤北从化。1939年任第三十七集团军总司令,率第六十六军及其所属第一五九师、一六零师,参加桂南会战。1949年3月,叶肇升任广州警备司令部司令。9月,改任广东省绥靖公署西江行署主任。1949年举家赴香港,后赴台湾定居,1953年病逝于台湾。
黄来庆
黄来庆,男,新兴县大江镇横岗村人,1913年生,1944年11月入伍,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主力团第二连战士,1945年11月在合河杉坑口牺牲。
刘启勋
刘启勋,男,洞口镇社村人,1941年生,1959年入伍,中共党员,解放军6873部队班长,1962年7月在中山县白藤岛执行任务中牺牲。
伍和
伍和(1889~1973年),新兴县水台镇布冷村人。15岁往佛山从师学艺打剪刀,满师后在佛山赞玉剪刀厂当了20年工人。后来转到广州市从事剪刀加工工艺。1934年回家开设其昌剪刀店,生产的剪刀形状别致,刀刃锋利,剪刀上刻有“其昌”二字,人称“其昌绞剪”。产品销往全国各地以及港澳、东南亚一带。1965年,周恩来出访东南亚时,外国朋友和侨胞曾向周总理赞誉“其昌绞剪”,并询问“其昌”其人。1958年,当时的伍和在水台农具厂工作,由于农具厂生产的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很快就解散了。回到家里后,他又重操旧业,继续生产他的“其昌绞剪”,产品交由县百货公司和水台百货商店销售。1973年,一代名匠伍和在家乡逝世,终年84岁。
李丽容
李丽容,女,高明县明城人,1925年生,1944年入伍,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卫生员,1945年2月在新兴县蕉山战斗中牺牲。
曾受一
曾受一(1710-1786),广东云浮人,1738年中举,乾隆30年调任江津县令,时江津遭遇连续三年大旱,百姓困苦,人民流离;曾受一联络士绅成立'救命会',建立义仓赈灾,从广东购红苕种、从江浙购回蚕种桑苗,教民种植,使江津逐渐形成热心农事的风气;江津县城九座城门增建时,为了不增加人民负担,他卖掉故乡的盐田以作费用;后曾受一在合州任上因犯人逃跑,被牵连免职。潦倒之际,江津仕民将他接到县城居住,奉为尊师;还乡后,江津县民自发筹集巨款,汇去为他赎回盐田;后合州案结,曾受一得到平反,再度回江津担任县令;后告老还乡,卒于故乡,噩耗传到江津,仕民悲悼,在县城大土地街区为其建祠永远祭祀,祠名'清廉祠',也称'曾公祠'。简介曾受一(1710-1786),字正万,号静庵,广东省东安县(民初改云浮县)河涟乡(今新兴河头镇)竹园窝村(1950年划入新兴县)人。出身农家,自幼聪颖好学,8岁进本村私塾读书。清雍正七年(1729年),参加县里举行的院试,名列榜首,成为邑庠生。次年,又获廪饩,进肇庆学府就读。25岁为乙卯(1735年)科捷拔贡,28岁以戊午科(1738年)乡试中举,榜列第二。曾赴京参加会试,列为大挑一等,敕授文林郎。后在四川任官30多年,初任珙县知县,再任江津、开县、綦江、阆中、巴县、长寿等县知县,后升任广安州、合州、涪州等知州,重庆府知府,署理东川兵备道。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三月初八日,因病逝世,享寿77岁,葬于村前的山麓。《广东通志》(1864年重刊版)把他列入《儒林传》。事迹曾受一在川任职期间,关心民间疾苦,能致力该县各项建设,如平息匪患、劝学劝农,兴利崇文、创书院、修县志、建城垣、造文塔等,政绩卓著。乾隆三十年(1765年),曾受一调任江津县知县时,正值大旱饥荒,他首创'救命会',带头捐俸禄赈灾民,激励百姓生产自救,派人到粤地采购番薯(川人叫红苕)种苗回川,并偕夫人躬身下田教百姓栽植,使红苕扩及全川以至邻省,被百姓称为'红苕菩萨'。后又派人到江、浙购回桑苗蚕种,力倡栽桑养蚕,并劝民储粟备荒。仅一二年光景,江津面貌大变。他还变卖田产,资助维修江津城门、扩建几江书院,为江津培育人才。曾受一从政清廉,'所到民爱,所去民思'。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他告老还乡,江津县民筹二万银相赠,让他回家复购田产,他执意不受,江津县民只好把款汇到他的家乡。他启程回里时,上千江津县民远至重庆送行,泣不忍别。江津县建有'清廉祠'(又称曾公祠),珙县、巴县分别建有德政坊,四知亭,缅怀他的业绩。学术曾受一博学经史,著述甚多,主要的有《四书解义》、《向文集纂注》、《尊闻录》、《学古录》等书,为当时的理学名士。他告老还乡后,虽已高龄,仍潜心著述,又著《易说》、《春秋解义》等书。
陈穆钊
陈穆钊,男,太平镇对塘村人,1933年4月生,1950年3月入伍,解放军0074部队2支队1分队战士,1954年6月在修筑康藏公路时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