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变”失败后,梁佐勋不愿投靠蒋介石,离职回粤,居家务农。他曾在书房壁上悬挂自书的“壮志饥餐倭奴肉,笑谈渴饮矮子血”和“忍令上国衣冠,沦于夷敌,相率中原豪杰,还我河山”条幅,借以明志。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军发动了全面的侵华战争。祖国风雨飘摇,民族危急!中国共产党发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呼吁,全国爱国人士纷纷响应,迫使南京政府与中共合作抗日。
在国家至上、民族至上、抗战第一、胜利第一的口号鼓舞下,梁佐勋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决然辞别家园,重返军旅。在中央军六十六军一六〇师独立旅任旅长,转战大江南北,立下汗马功劳,曾获二等甲级宝鼎勋章。1938年在江西南浔线帅家门指挥作战时,不幸中弹殉国。一六〇师袍泽扶柩南返。广州各界民众在东川路粤光殡仪馆举行公祭。国民政府中央军委电唁:“广州市六十六军后勤部转‘梁佐勋旅长治丧委员会’:抗日阵亡英雄少将旅长梁佐勋,在江西南浔线帅家门英勇抗日,为国捐躯,除授予民族英雄光荣称号外,并赐国葬,以资旌表。”
公祭时,广州军、政、警、民以及各国领事馆、爱国团体和学校吊祭的花圈、挽联,从灵堂摆到东川路、白云路。原十九路军总指挥蔡廷锴将军亲自撰写的挽联最为感人。联曰:
十九路杀敌成名,壮哉一战苏万众!
帅家门前捐躯报国,悲乎孤家炳千秋!
本来,十九路军以蔡廷锴将军为首等旧袍泽拟把梁佐勋的灵柩葬于广州沙河顶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坟场的,可是,当时六十六军军长叶肇认为梁佐勋投军伊始,即在粤军第一师麾下,而十九路军、六十六军均由粤军第一师发展起来的,坚持把他葬在广州红英岗粤军第一师坟场。从此,红英岗上,梁佐勋的丰碑屹立,浩气长存,永垂不朽。
梁佐勋烈士遗媚苏淑清。他们生有三女一男:佩琳、佩玉、佩琪、佩麟。佩麟在香港市政事务署供职,娶妻黄桂珍,有四男三女;女儿佩琪与范汉杰结婚,也已绿树成荫,膝下四儿两孙,现居广州。
螽斯衍庆,麟趾呈祥,先烈有知,谅必含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