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毓杰,又名关勋豪,1921年6月出生于开平县赤坎镇五龙毓秀里一个华侨家庭。1938年参加中国共产党。1945年2月参加蕉山战斗,在突围中被捕,囚禁于新兴监狱,受尽国民党反动派的残酷折磨,缺衣缺食,过着非人的生活。后因染上痢疾得不到治疗,于同年6月不幸在狱中逝世,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时年24岁。
毓杰在青少年时代就受到进步思想的熏陶和开平早期共产党员的教育、培养。毓秀里是开平大革命时期共产党员关山的家乡。1929年,开平党组织被叛徒出卖,遭受严重破坏后,为了保存力量,关山等一批党员先后离开家乡到国外暂行躲避。随着形势发展,到了1935年,关山从海外回国,以后在广州接上党组织的关系,1936年回到开平,与受共产国际派遣回国转回开平的谢创接上关系,这些从国外回来的共产党员,在赤坎、塘口、百合等地区,以农村和学校为阵地,组织“青年进德社”和“姐妹互助会”,积极开展校际交谊活动,推动救亡运动的发展。关山在毓秀里成立了“青年进德社"。这时,毓杰参加“进德社",受到关山等共产党员的教育,政治觉悟逐步提高,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后来他成为八社“抗先”小队的骨干和毓秀里“青抗”分队的负责人。他与进步青年一起,到附近农村巡回演出,宣传党的抗日政策,发动群众参加抗日救亡行列,并向群众募捐财物,参加县抗先队部组织的慰劳队伍,到江会前线慰劳,激励前方将士抗战到底。
1939年,毓杰在越山中学读书时,被党组织吸收入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员。他在越山中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筹办“八社”(包括招村、华桂、盛华、园村、廊下等自然村)民众义学,当地贫苦农民子弟免费就读。党组织为了加强对八社义学的领导,派共产党员梁文华到该校任教并发展党员,建立了党小组,八社义学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一个据点。
1939年冬到1940年3月,国民党反动派掀起了抗日战争期间的第一次反共高潮,斗争形势十分复杂。这时开平县党组织执行我党中区特委关于反击反共逆流的指示,确定“组织上退却,政治上进攻”的方针,号召全体共产党员和全县人民,同国民党顽固派反共反人民破坏抗战的罪恶行径进行坚决的斗争。1940年4月间,开平党利用国民党当局在赤坎举行掩人耳目的“反汪”大会的时机,及时通知各抗先队员到赤坎关氏图书馆集合,以便开展面对面的斗争。毓杰率先带领毓秀里抗先小队到会场。会上,抗日团体代表揭露了国民党顽固派投降反共的罪行,指出“汪记”、“蒋记”同属一类货色。会后,毓杰带领毓秀里小队全体队员随大队伍上街游行,沿途高呼口号,使主持这次集会的国民党县党部秘书司徒荫和赤坎区区长严某也无可奈何。
1940年7月,按照党组织的指示,毓杰进入设在楼冈的国民大学土木工程系就读。他一边读书,一边开展革命活动。当时处于逆流时期,他在学校中广交朋友,团结同学,通过各种不同场合和形式,揭露国民党顽固派假抗战真投降的实质;挫败了三青团监视学生活动和限制学生自由的阴谋,推动了“民大”学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