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1920-2012),原名吕崇熙,又名吕拾,1920年11月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城一个自由职业家庭。他的父亲是个读书人,酷爱文学,当过小学教师, 青年时候受五四运动影响,接受了新思潮,思想开明,同情进步,曾与当时文坛上的知名作家鲁迅、楼适夷.等有书信来往。李海的母亲是新会县著名教育家李淡愚的女儿,谙弹琴和书法,当过小学教师。李海自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热血青年追寻真理
1936年秋,李海在新会县立师范学校读书。1935年 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北平学生数千人,为反对设立“冀察政务委员会”,反对“华北自治”运动,反对日本侵略华北举行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示威游行。一二九运动的热潮传到新会李海和同学们深感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为了追求进步,寻求真理,他和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学一起,组织了半公开的“大家读书会",如饥似渴地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和我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还阅读了一些革命文艺作品:并且积极参加校外半公开的抗日救亡活动。
这时,中共广州市委外县工作委员会派共产党员陈翔南到新会重建党组织。李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活动,有机会结识了陈翔南,彼此建立了联系。从此,李海便直接在党的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
同年底,李海在新会城加人党的外围组织“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简称“民,先”)。“民先”首先积极联络进步学生,组织成立新会县学生抗日救亡联合会(简称“地下学联").进而积极发动各校进步学生,掌握学校原有的公开学生组织一学生自治会,在学生中广泛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李海成为“民先”后期的负责人和新会县“地下学联”主要骨干。随后,“民先”成员团结进步学生,先后组织成立了自学社、白光社的自学书店,有目的地团结进步学生,共同学习革命书刊,传播革命思想,激发学生们的革命热情。此外,“民先”还争取得到社会上层开明人士的支持,在新会《民众日报》开辟“白光周刊”栏目,发动进步学生撰写抗日宣传文章,在该栏目发表。1937年6月,“民先”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组织举办新会少年夏令营。夏令营开办时正巧是七七事变爆发之时,从此“民先”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中。
李海在抗日宣传活动中展现了一个爱国热血青年的抱负,认定了跟随中国共产党搞革命、救国救民的真理之路,经过党的教育和锻炼,于1938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成长为新会县领导
李海入党后,积极参加领导新会县学运和青运工作。
新会党组织为团结更多的青年加入抗日救亡活动,于1938年7月,举办全县性的青年暑期训练营(简称“青训营”)。参营青年约有300人,新会县长李务滋挂名训练营主任。“青训营”得到县政府拨给经费数百元。并借到步枪300支作训练。“青训营”集中学习、训练近-个月, 举行时事讲座,研究动员抗日,学习军事知识,进行军事训练等,收到很好的效果。“青训营”过程中,党注意培养入党积极分子,“青训营”结束后,一批先进青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还组织了新会青年署期训练营友会,继续开展活动,为后来“新会抗先"的成立留下火种。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广州,江会地局势十分紧张。中共新会区工委为进一一步发展青年运动,以新会青年署期训练营营友会为基础,扩大到其他青年救亡团体的成员,于1938年11月12日,成立广东青年抗日先锋队新会县队部(简称新会“抗先队”),李淞浦任队长,李海任副队长。随后,在新会“抗先队“的发动下,全县各地纷纷成立“抗先"组织。是年底,全县“抗先”队员达700多人,是当时人数最多,分布最广,影响最大的进步青年团体。新会“抗先"的成立,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