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华,又名冯美男、冯作圣,广宁县联和镇塘角大队卧龙村人,家中四兄弟他排行第四,参加革命后改名冯华。中共党员。革命战争时期,曾任新兴县委委员、新兴县委特派员、粤桂湘边纵队连支三团政治处主任和党支部副书记,广四清边区政务委员主任。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广宁县副县长兼组织部长、公安局长、广宁中学校长、省水产公司领导等职。
追求正义 参加革命
冯华的家庭经济在当地来说不算太穷,祖业有点租收,家里主要靠耕地为生。
冯华自小生活节俭,好学上进,为人正直。抗日战争爆发前考进中山大学就读,在中山大学就读期间接受马列主义和党的革命教育,认识到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积极参加进步思想活动,并在抗战初期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投身中国共产党救国救民革命事业中。
离开中大后,先后到过高明、德庆、连县、广宁等地秘密开展党的工作。1940年调到新兴县继续开展抗日宣传活动。
抢占阵地 开展工作
冯华于1940年6月调进新兴任县工委组织部长。他在育才小学寺田分校以教师身份进行革命活动,向学生和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1941 年,他转到上朝村教学。他本着知识改变命运的思想,想让更多的农民子弟读书识字懂理。他一村一村走访,发动三叉坑的群众,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创办一所小学,解决三叉坑孩子人学率低的问题。在他的努力下,新民小学建成招生,他任校长。
1941年3月,中共新兴县委员会正式成立,谢鸿照任县委书记,冯华任县委组织部长.县委机关就设在新民小学。先后有谢鸿照、梁景光、司徒霞、谢冰、谭宝泉、罗明等共产党员到该校任教,隐蔽地进行革命活动,新民小学也成为接收外地党员的好场所。共产党员通过校内校外的抗日宣传活动,使三叉坑一批青年农民不断向党靠拢,并加入中国共产党。1942 年夏,成立三叉坑党支部。县委把转来新兴的外地党员安排到全县各个学校,占领教育阵地开展党的革命活动。
1942年1月,共产党员崔卓峰按新兴县委指示,出任和平乡乡长,县委组织部长冯华以乡公所文书名义一同到乡公所接管。冯华驻乡3个月指导工作,此后由党员朱乃良、徐云先后接任乡文书,党员李磊峰任乡队副掌握武装。这样,和平乡政权就掌握在共产党手上。期间,新兴县委做了几件重要的工作:一是以和平乡名义在稔村圩开设商行,掩护特委陈春霖和县委谢鸿照的革命活动;二是安排党员到高村、芦村、公平、凤沙、思本等小学任教,扩大了党的活动阵地;三是积极筹备把兴育小学扩办为中学,更有利于培养革命人才,终于在1942年秋获准创办了兴育中学。
履行坚持 革命职责
1942年夏,中共粤北省委遭到破坏。10月,广东军政委员会向各地党组织传达贯彻暂时停止党组织活动的决定。1943年春夏间,新兴县党组织进人暂时停止活动状态,党员之间实行单线联系。同年6月,撤销县委,改设特派员,由冯华担任。冯华继续执行县委时期“ 占领教育阵地”的决策,为了避免党员过于集中容易暴露而造成损失,也为了扩大教育阵地的占领面,从党员较多的学校里抽调一部分党员,派到各地学校去。
1944年初,冯华调离新兴,调到高明县进行革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