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子江(1918-1998),曾用名杨焕棠、杨里华,广东省中山市沙溪镇申明亭村人,1938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山县二区支部书记、杨子江中队中队长、中山人民抗日义勇大队政训室主任、中区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珠江纵队第一支队政治处主任、中共新兴县委书记、广阳支队七团政委、新兴县人民政府县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阳江县委书记、粵西区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共湛江地委书记、广州美术学院党委书记、广东省教育厅厅长等职务。
投笔从戎搞革命
杨子江从小就热爱学习、追求进步、爱国爱乡。在中山县立中学读书期间,他勤奋学习、苦练本领,是同学中的活跃分子。1937 年,他参加全省高考会考,名列榜首。县教育科科长特许他在县政府挑选一个职位。但他却选择了继续深造,希望学业有成以报效祖国。可是,七七事变的枪声打碎了他的大学梦,他体内的热血就如滚滚的扬子江水,为了祖国,为了民族,杨子江毅然投笔从戎,走上了抗日救国的道路,开始了其铁马金戈的生涯。
1938年1月,杨子江中学毕业后经同乡黄石生介绍,到桂山小学(今三乡桂山中学)教书。杨子江一到学校,就与黄石生一起参加了“谷都文化界抗日救亡工作团",宣传抗日救国、上街演戏剧、唱抗日歌,如《放下你的鞭子》《毕业歌》等。由于表现突出,同年5月,杨子江经黄石生介绍加人中国共产党。此后,杨子江在家乡二区建立了抗日部队。为打击侵略者而英勇战斗。
创建杨子江中队
1940年中山沦陷后、不少在县城石岐工作的中共党员因暴露而撤离了,县委决定将一区和二区的党组织合并,成立一、二区工委,杨子江为代书记,并兼管敌伪的情报工作。他领导该地区的党员战斗在敌人的心脏,侦察敌情、监视敌伪动态。1941年三四月间、中共中山本部县委委员黄峰交给杨子江一个任务,要他返回二区专门从事武装工作,想方设法组建部队,建立起自己的据点。
这是一个相当艰巨的任务,一没钱, 二没枪,三没权,一切都得自已想办法。杨子江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简单向黄峰交代了一下手头的工作,就离开石岐回到家乡申明亭村。杨子江通过拜访亲友,实地考察沙溪、大涌和三沙一带,仔细研究各武装的现状后,经综合权衡,选址在家乡沙溪组建武装队伍。
正好这时,沙溪墟一带的一股较松散的武装力量,头目叫张嗣鹏,挂了个联防办事处主任的职衔,被人暗杀了。于是,这股陷于群龙无首状态的武装便在内部推举了郑健驵为新主任。郑健驵是沙溪墟人,念过几年书,做过小学老师,与杨子江有一面之缘。该人上台后,想有点作为,便找到“挺三”副司令屈仁则,在他那里备了案,使这个松散型的武装队伍成了半官方的合法组织,又在横栏乡找了个二河的地方,盖了些棚房,把中山二区联防办事处的招牌挂上,便成为二区中游理所当然的地方头目了。而当时他的手下只有30来人。
杨子江认为这是一个机会,可以把它作为依托以开展工作。于是,杨子江便找郑健驵毛遂自荐:“日本人来了,我失业了,你这里需要我这样的人吗?我会尽力做好工作,帮你发展事业的。”郑健驵也算有点文化的人,多少听到过杨子江的名气,回答得倒也干脆:“行!在我这想发财没有,要吃饭还是有饭吃的。”取得郑健阳的信任后,杨子江被封为二区联防办处事处特备中队副中队长兼第一小队队长,中队长则由郑挂名兼任。杨子江实际上已掌握了这支武装。
杨子江接管了这支武装队伍后,进行军事操练。革命意志薄弱的几个人员怕辛苦,都自动离开了。杨子江采取掺沙子的办法,一方面动员了二区一些进步的青年农民参加队伍,一方面向南番中顺中心县委要求派有军事经验的党员骨干来协助开展工作。中心县委先后派了卢德耀、郑吉、梁德等中共党员、军事干部前来协助杨:子江搞军事训练,部队实力进一步增强。
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日军忙于准备发动战争,相对放松了对中山敌后地区的统治,各地方实力派趁机招兵买马,争夺地盘,填补空隙。杨子江密切注意这一情况,抓住机遇把部队扩大了一倍,并把大河哨所的围馆扩建成一个营地,使之成为了社会承认的杨子江部队的基地。渐渐地,又把二区民田区的申明亭更夫队掌握过来,杨子江中队逐步形成了民田地区与河田地区互为犄角、内外相呼应、建制部队与民兵武装力量相结合的态势,为党在二区打下了坚实的武装基础。与此同时,县委先后派遣共产党员黄石生、周增源与杨子江一道打人国民党在一、二区的部队, 掌握武装队伍,壮大力量。这样,杨子江与黄石生、周增源等三人以国民党的公开合法的中队,在中山的一、二区内活动,互相配合,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中山人民抗日武装力量重要的一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