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彪(1919-1968),原名杨万樂,信宜县茶山乡人,1919年8月生于茶山乡的榕垌龙眼寨,后随父迁居茶山乡白木的亚鹩坪,中共党员。
在深厚革命氛围中成长
杨彪兄弟姐妹4人,哥哥杨一士(原名杨万元)是信宜县立中学的学生、共青团县委委员,在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怀乡武装起义。杨彪耳濡目染哥哥的革命行为,心中自幼种下了革命的种子。
1927年冬,杨彪刚满8岁,进人茶山榕垌小学念书。时年12月,在中共南路特委朱也赤、中共信宜县委书记罗克明等人领导下,发动了信宜怀乡的武装起义。起义军攻下了反动的怀乡区政府,处决了反动区长。但由于武装斗争的经验不足,在敌人纠合重兵的反扑之下,起义军不得不化整为零。敌人悬赏缉拿朱、罗等领导人,悬赏布告张贴到榕垌小学的门外,杨彪看后,对革命领导更敬佩,对反动派异常的憎恶! 1928 年春节期间,朱也赤、罗克明、杨一士等在杨家亚射坪聚合,总结怀乡武装起义的经验教训。他们教杨彪唱《少年先锋队》《农民苦》《国际歌》等革命歌曲,给他讲革命故事,使他对革命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934年夏,杨彪考入怀新中学就读。1936 年秋,转学上海同义中学,因他的哥哥杨一士在 上海的《中华日报》《中华月报》工作。哥哥的同事李凡夫(解放后担任安徽省副省长),对杨彪很赏识,很关心,常给他讲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革命道理。杨彪生活与革命志士一起,接受更多的革命教育,革命思想认识迅速提高。
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于开始进攻上海,《中华日报》《中华月报》动员家属疏散,杨彪又再回怀新中学复学,接着他哥哥杨一士也以杨回浪的名字回怀新中学执教。杨一士指引杨彪和几个进步同学一起, 积极下乡搞抗日宣传,向革命征途迈出了第一步。
领导省立第八中学学生运动
1938年夏,杨彪中学毕业后,考入广东省立第八中学(位于罗定县),满怀抗日热情的杨彪,积极参加学校的抗日宣传活动。在地下党员陈世荣的帮助下,他开始学习马列主义,并于1939年参加抗8先锋队。1940年8月, 又经陈世荣介绍,梁炼庭监誓,参加了中国共产党。不久,党组织即委以重任,要他担任校党支部书记,领导省立八中的学生运动。他不负党组织的委托,一方 面团结党内外进步同学,积极宣传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战的伟大功绩,揭露蒋介石消极抗日、积极反共、制造摩擦的真面目;另一方面又选择在抗日宣传活动中的积极可靠分子,吸收到党的队伍中来,以壮大党的力量。他在省立八中的几年地下活动中,既积极完成党组织分配的任务,又很好地隐蔽自己的政治活动,显示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领导才能。
杨彪在省立八中高中毕业后,1942 年秋即在郁南桂圩以教师为掩护,做党的地下工作。
1943年秋,考人因抗日战争而迁到曲江的“广州大学”,他仍受党组织的委派,继续争取进步同学做团结抗日,反对投降的宣传工作。1944 年夏秋间,日本侵略军进攻长沙、曲江,继而从广州沿西江进攻广西,西江两岸变成了前线,原从广州迁到曲江的“广州大学”也不得不继续后撤。杨彪按上级部署,暂时撤回老家信宜茶山,应聘为榕英小学的校长和榕秀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