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良荣( 1927年 ),曾用名刘丽勋、梁荣等,1927年4月出生在新兴县东成镇扶桂村,1942年参加革命活动,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新兴人民游击独立大队大队长兼政委、中共新兴县委委员、新兴县政府副县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共封开县委书记、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党委书记等职务。
积极上进的好学生
刘良荣父亲刘林辉,母亲戚瑞意,都是农民,育有3个子女,刘良荣排行第二,上有哥哥刘干庭,下有妹妹刘洁清。父母原来都靠务农养家活口,后来父亲在东成圩与人合伙开了一间小药材店“仁生堂”,母亲则一直在家务农。父亲41岁时病死,是母亲把刘良荣三兄妹拉扯大。
在刘良荣之前,村中、族中无一人是中学毕业的,所以家人和族人都希望他发奋读书,出人头地,光宗耀祖。虽然家境难以支持他,但母亲和哥哥卖田地供他读书,族中祖尝也借谷给他读书。亲人和族人的支持,鼓励他勤奋读书,积极表现,争优创先。刘良荣先后在县立第三小学和稔碧乡中心小学读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而且很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经常协助老师--起进行抗日宣传。
1942年,成绩优异的刘良荣小学毕业,信心满满地报考县立中学,居然落弟了。随即,他报考兴育中学,以第一名的成绩被录取。兴育中学引导他走上了革命道路。
1941年1月,国民党反动派发动了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兴起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同年5月,中共中央强调国民党统治区的党组织要执行“隐蔽精干,长期埋伏,积蓄力量,以待时机”的方针。身份暴露的共产党员转移到外地,利用各种行业隐藏身份。坝塘的兴育小学也有一批外地党员教师来到,本村共产党员崔卓峰也于1941年回到兴育小学,随后任校长。兴育小学先后接纳了中共党员樊明、赵曦、徐云、冯坤、朱乃梁、何平、李坤炜来学校教学。兴育学校已经掌握在中共手上。共产党员教师努力教好书,取得了学生家长的支持和坝塘村乡绅的信任,在学校站稳了脚跟。新兴县委指示,要把兴育小学扩办成中学,培养更多革命人才。通过各种努力,1942年秋,兴育中学开始招生,刘良荣等成为第一批学生。
经受历炼光荣入党
刘良荣加入了学校党支部书记徐云组织的读书会。在读书会里,阅读革命的进步书报,听徐云讲十月革命、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八路军和新四军积极抗日的故事等。他的革命思想得到了很好的启蒙。他积极参加学校的抗日宣传活动,用出墙报、画漫画、演讲、演戏剧等方式,引领同学们参加抗日宣传。校长崔卓峰经常派他送信给社圩村郑伯等各个交通站和联系同志,甚至派他到开平送信给周天行等领导。以此锻炼他的革命意志和能力。1944年7月,经崔作峰介绍,刘良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是兴育中学较早人党的学生党员之一。
1944年,根据县委特派员罗明的指示,在兴育中学师生中发展了一大批人参加党的外围组织“解放之友社”,仅学生就有二三十人,刘良荣负责“解放之友社”学生方面的工作。1945年,他任兴育学校党支部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