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 1918 ~ 1997),又名谢如心,谢秀琼,祖籍高明市明城镇岗头村,1938 年6月参加革命工作,同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家庭变故 尝到人间疾苦
十九世纪初期,谢冰的姨母在日本经商,谢冰的父母也到日本帮姨母打工。1918年4 月,谢冰在日本出生。她两岁时,日本发生地震,姨母的经济遭受重大损失,生活难以维系,谢冰随同父母一起回到了家乡高明。不久,父亲到天津经商,生意较为顺利,家庭经济较好。
谢冰的伯父在本村学校教书,9岁时,谢冰就在这间学校就读,她从小聪明伶俐,深得伯父喜爱。11 岁那年,父亲在天津的生意失败,只读了两年书的谢冰从此失学了。父亲为了生计,被迫变卖田地,在明城开了一间小商店,做一些小生意。谢冰平时帮父亲看门店,有空就到邻居家学编织草席,以帮补家计。小小年纪的谢冰经历了人生的大转折从无忧无虑的富家小姐变成两餐朝不保夕的平民孩子,在她幼小的心灵上划上了较深的创伤。
高明是盛产席草的地方,妇女历来有编织草席的习惯,而且多数是几个人集中在一起,一边闲聊一边编织, 这样,日子也过得快。谢冰在编织草席的日子里经常与贫苦人家接触,逐渐加深了感情,思想上开始同情穷苦人,行动上则站在劳动人民一边。她18岁时,父母为了女儿早有“归宿",强迫她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子,对此,她十分反感,决心要抵制这门]包办婚姻。她借编织草席的机会经常不回家住宿,以表示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冲破阻力 走上革命道路
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发动了侵华战争。为了唤起民众抵抗日寇,声讨日本侵略者的罪行,全国各地掀起了抗日浪潮。这年冬天,高明籍共产党员谭天度从国民党南京监狱出狱在家养病,他与中共高明县工委书记李守纯经常联系,商量抗日大计,通过陈汝棠的关系,得到国民党高明县特派员陈汝芳的支持,在高明县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敌救亡运动。其中明城、合水成立了妇女抗敌同志会。谢冰与好友谭秀华、李慕德等几位进步青年,听了抗日宣传后,开始关心国家大事,痛恨日本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民,认识到自己是中国人应该参加抗日的道理,于是她们就参加了妇女抗敌同志会。她经常和妇抗会的同志到离村十几里路远的乡村向群众宣传抗日的道理,上街演讲、 发动群众读夜校,动员人民起来抗日。她父亲对女儿抗婚和参加妇抗会的做法十分不满,认为女子抛头露面有失体统,不准她参加妇抗会。但谢冰不理睬父亲的劝告,反而工作更加积极。党组织觉得谢冰爱憎分明,立场坚定,很有培养前途,于是引导她学习社会发展史和共产党章程,使她加深了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1938 年9月,经谭秉国介绍,她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她积极勇敢地投身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
1939年底,国民党掀起反共逆流,谢冰的行动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怀疑。为了她的安全,党组织把她调到肇庆救济队工作(广东省救济总队第九分队)。不久,她奉命到三水接受训练,后来又被调到茂名。在工作过程中,省救济总队怀疑谢冰是共产党员,派人监视她的行动,使她的工作很难开展。于是,谢冰以探家为名,离开了救济队,回到家乡高明,并向党组织汇报了情况。由于她的身份已经暴露,组织上便把她安排到新兴县开展工作。
隐蔽潜伏 开展抗日活动
1941年3月,谢冰以教师身份来到新兴县集成三叉坑新民小学。这时候,新兴县的抗日烽火也如火如茶开展起来。县工委组织部长冯华、县工委书记李海(1939年12月~ 1941 年2月).县委书记谢鸿照( 1941年3月~ 1943年6月)也先后在新民小学以教师身份作掩护,领导新兴的抗日救亡运动。同年3月成立的中共新兴县委,机关就在新民小学。谢冰为了党的事业,克服文化水平低的困难,晚上做学生,白天当老师。她刻苦努力,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文化水平和教学能力不断提高,很快便能胜任教学工作,借此掩护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她利用家访密切联系群众,向群众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动员群众读夜校,向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使三叉坑群众逐步认识中国共产党,支持拥护中国共产党,积极参加革命。在谢冰等共产党员的努力下,三叉坑成为敌人攻不破的战斗堡垒,成为抗日时期的游击根据地。先后有20多位青年参加了革命队伍,积极投身到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1943年初,因工作需要,谢冰又转到舍村小学任教,继续做组织发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