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10月,余绿波李子芬、伦永谦、吴文辉先后从东江纵队调回中山县,派到即将挺进粤中的广东人民抗日游击队中区纵队(挺进部队到达粤中后,番号改为广东人民抗日解放军)司令部电台工作,吴文辉同志任电台指导员兼电台机务工作。
一支活跃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民子弟兵,告别父老兄弟姐妹,饱含泪花告别战斗了多年的家乡,越过三角洲的河汊水网,挺进到鹤山县一带中区抗日前线。但是,由于国民党顽固派实行积极反共、消极抗日的政策,对我挺进的抗日部队,不仅不携手合作,团结抗日,反而采取疯狂堵截、扫荡等内战行动,因而部队的斗争环境非常险恶,既要向粤中人民进行抗日救国宣传,又要经常行军打仗,对于一个刚诞生的电台来说,无疑要受到极大的考验。在那困难的环境中,吴文辉以分秒必争的精神,利用战斗的空隙,抓紧对发射机的组装、调试。由于天线和发射机输出功率不配套,他对组装的机器,装了又拆,拆了又装,一会儿加线圈,一会儿又减线圈,或校对频率等等,忙个不停。他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令战友们经久不忘,更加使战友们深刻认识到沟通电台通讯联络是通讯兵的神圣职责。
1945年2月中旬,刚刚过完春节,细雨靠靠,天寒地冻,部队从高明县的小洞出发,于22日上午抵达新兴县的蕉山村住宿。由于连续的长途行军,部队疲惫不堪,吃过早饭之后,战士们就个个躺在地上进入了梦乡。为了保证通讯及时畅通,吴文辉提前起床保养收、发报机。下午4时左右,突然在驻地不远的地方传来了一响枪声,紧接着又是第二声,原来是国民党-五八师分三路向我军驻地包围袭击。这时只听到吴文辉大声呼喊:“同志们,敌人来了...。通讯兵立即背上行装和机器,冒着枪林弹雨,朝着副司令员谢立全指挥突围的方向,冲出敌人的火力网。摆脱敌人的包围之后,经过20多天的长途跋涉,两支突围出来的部队,终于在恩平县驹勾咀马石村会师。在会师的长长行列里,竟然找不到吴文辉。后来询问了和吴文辉在一起的叶佐平,他怀着万分沉痛的心情告诉大家:“突围开始时,吴文辉背着一部机器冲出了村口,跟上部队政委罗范群、政治部主任刘田夫以及省临委领导连贯等同志。第二天,他背着电台机器向着天露山方向突围,罗范群政委见他体弱走得慢,让自己的警卫员留下照顾吴文辉同志。可是当大部队到达天露山顶一个小山窝夜宿的时候,警卫员跑来报告说,吴文辉同志因劳累过度爬不上天露山,已就地隐蔽....”。当大家听完叶佐平叙述之后,无不感到悲痛,有的同志泪如泉涌,泣不成声。但是战友们不敢相信他就这样永远离开了,大家总是怀着一线希望,一次又一次地向上级打听有关吴文辉的下落,后来终于证实他牺牲了,一个多么好的同志啊!为了救国,他毅然从非洲返回祖国,参加抗日。在那披荆斩棘的征途中,每逢部队行军的时候,他都惯例地担当电台的后卫,关心同志的安危,惟恐同志们摔跤或掉队。每当遇到深沟或难走的地方,他总要扶着战友走,让战友们顺利地通过后,才赶上队伍。为了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他经常和大家谈心,及时解决同志们的思想疙瘩。为了活跃大家的情绪,他有时开玩笑对战友们说:“我生在非洲,什么都不怕,就是怕冷!”使大家捧腹大笑。他性格开朗,感情真挚,热情温和,富有幽默感,又长着非洲黑人的面孔,因此,同志们都亲切地称他为“国际友人”。这位热爱祖国的海外赤子,为了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在1945年2月22日下午突围之后,在部队转移途中永远离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