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今天是:
元宵节舞火篮
来源:网络    时间:2023-12-28    访问量:

云浮市新兴县的元宵节舞火篮习俗具有300多年的历史,具有颇高的历史研究价值

级别:省级   类型:民俗   批次:第4批次   区域广东省云浮市

舞火篮是云浮市新兴县社圩村闹元宵最主要的习俗之一。据说,社圩村自从建村以来就有舞火篮这项活动了,之后世代相传。社圩村在唐代初建村时,由于地形像一条入洞长蛇,人们称为“蛇居”,但由于经常发生瘟疫,村民认为是村场不旺所至。由于传说蛇喜欢吃柴火燃烧落下的“火屎”,社圩人便趁着农闲时节,燃起火篮,沿着社圩村的蛇形地脉行走,一路洒下“火屎”,祈求村场兴旺。古代社圩村人认为村场不旺另一原因,是“邪气”作怪,村民在村中建了许多社坛,以镇瘟疫的发生,村子也改称“社圩”。

云浮市新兴县太平镇社圩村有一项独具特色的闹元宵习俗——舞火篮,又叫舞火捞,是古代云浮市新兴县民众对火的崇拜和古老祭火活动的遗留。农历二月初十农历初十,又是太平社圩一年一度的“舞火捞”民俗活动,这个已纳入“广东省非遗”的民俗文化节庆活动每年都会吸引一大批本地,甚至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当地人闹元宵有上元和下元之分。正月里闹元宵是上元,下元则是在每年农历二月初十晚举行,舞火簩就是社圩村庆贺元宵下元的隆重仪式。火簩由铁条编成,里面堆满木材,点燃之后,由村民用铁叉挑起游行,前后有舞狮陪伴,场面十分壮观。村民通过这种仪式祈求平安和风调雨顺。位于新兴县太平镇以南的社圩村,蜒绵于天露水(共成河)傍两三公里长,村中的社圩是至今县内唯一有圩期的市集,社圩全村分为五个甲,常住人口有五、 六千人,是新兴县内第一、云浮市少有的大自然村。

中国传统的元宵节都有举办灯会. 新兴民间闹元宵还有一重意义是开“白花灯”,即为新生的男丁到宗祠挂灯,登名入族谱的俗例,传统中社圩贺元宵所需的薪柴粮资都是由新添男丁的家庭捐助。太平社圩元宵节灯会别具特色,它还保留有古代原居民对火图腾崇拜意义的“烧火捞”巡游活动, 据村中老人说这种买习俗已于宋代时候形成。社圩村”烧火捞”又“叫舞火捞”,它是村人到岱山寺接六祖神像回村中闹元宵的一项重要仪式。

一切准备妥善,到了农历二月初十晚上的七点钟左右。仪式就正式开始了。大队伍先在岱寺里头请出寺里的六祖、天后等神佛的神像,在一辆打着庆贺元宵头牌、装饰着各种各样花灯的彩车引住领着各个坊的队伍开始起行-舞狮子是新兴民间喜庆活动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这一晚社圩闹元宵最令人瞩目的却是每一个队伍抬着的火捞,新兴话中的“捞”本是指用竹篾编成的疏篮,又叫做“捞喱”但现在社圩的火捞已不再是用竹林篾做成的了,是一个用钢筋做成大约一米见方的铁捞。有些铁捞被装上轮子子推着行,有些铁捞的上方横着一条三、四米长的铁管将铁捞提起来,在横管的两端架上三、四条的铁管让人举着行走。做这么长的铁管是为了不让抬火捞的壮汉们被火烫着,因为这个时候火捞内已经烧起一团熊熊大火由七、八个村男抬着,旺盛的焰火由狮子护着从岱山寺向着社圩村行。

青壮后生把火蓝抬起,每至牌坊、开阔地、宗祠、各坊间等地则舞动火蓝进行表演。看热闹的人越多,喝彩声越大,则火蓝舞动得越起劲。新兴话中的“捞”本是指用竹篾编成的疏篮,又叫做“捞喱”。由于人们的安全意识不断提高,现在的火捞也渐渐被铁捞所代替。有的甚至焊接在两轮车子上推着走。避免了之前由于火捞抬不稳造成的烫伤。


新兴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