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今天是:
根雕手艺人伍世良:枯木上镌刻生命,岁月里坚守匠心
来源:来源于网络    时间:2018-03-22    访问量:

驱车前往六祖故里度假区,在路边发现一个简陋的小作坊,名为“根艺轩”。走进去,一股浓郁的原木味扑鼻而来,让人精神为之一振,经询问才知道这些气味源自崖柏木,根艺轩就是当地根雕艺人伍世良和他弟弟伍世俊的店铺。

在根艺轩,仿佛置身于一个根雕艺术博物馆一样,令人目不暇接。小到带按摩功能的崖柏木佛珠、精巧的笔筒、紫檀木椅、高油钱袋,大到寓意吉祥、造型复杂的弥勒佛、达摩像等作品,个个都非常精美、独具匠心。

根雕传家 坚守三代

在工作室,一座大型根雕佛像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只见一个光头大耳、笑容可掬的大肚子笑佛左手拄着一只法杖,法杖上还挂着一个葫芦,右手拿着个布袋,身上披着一件袈裟,袈裟上的纹理栩栩如生。伍世良说,这是他目前最满意的作品,取名“弥勒佛”,意思是未来之佛,能带给人们福气、祥和之气,以祈盼美好明天。据说,摸一下他的大肚皮,就能消灾除病,解愁忘忧,保人平安,笑口常开。弥勒佛是中国民间普遍信奉、广为流行的一尊佛,在信徒心目中地位非常崇高。

比起很多半路出家的根雕艺术家,伍世良的从业经历堪称“根正苗红”。他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地地道道的根雕家庭,小时候除了干农活做家务,还要跟随祖父、父亲做根雕人像。

早期是学习如何雕刻动物等基础图像,到了后期就开始学习如何雕刻佛像、人像。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他祖父就开始创作佛像,起初是用泥坯做的,由于工艺卓著,七十年代获得“中国民间根雕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据说,国恩寺、六祖镇雅岗村寺庙的部分佛像都出自他祖父之手。

到了他父亲这辈,就开始研究将泥坯置换成木头,用于创作佛像。作为家中长子,他从小就跟着父亲学习根雕艺术,至今约有十六载。“小时候我一边上学一边跟着父亲学习如何做根雕,受父辈的熏陶,我对根雕也产生了一种浓厚的兴趣。初中毕业后就全身心投入到根雕创作中,现在新城大稳村护龙寺的佛像就是我跟我父亲共同完成的。”伍世良说。

回忆起初次接触根雕技艺的情景,他说,幼时看见父亲拿着小刀在木头上雕刻,一会儿功夫,一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像就呈现在眼前,他觉得非常神奇。父亲告诉他,这叫根雕。那时候,他天天看着祖父、父亲在雕刻,耳濡目染下,他也渐渐懂得了一些雕刻技巧。他想尝试一番,可是父亲坚决不允许。父亲觉得他的基本功还不够扎实,无法独自完成作品。伍世良谨遵父亲教诲,从16岁初中毕业开始,用了三年时间学习根雕基本功,学习如何在木头上雕刻人物脸部表情、神态、器官等小细节,然后再花五六年时间深入学习。如今已学习了十六年,他弟弟也学习了十二年。

对他人而言,根雕是个艺术品,可是对伍世良来说,根雕除了是个工艺品之外,还是传家之宝,是个传承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以后的接班人,伍世良非常兴奋地告诉记者,他还有个弟弟,目前两兄弟共同合作,经营根艺轩。以后他希望他的孩子能像他一样,子承父业,把伍家根雕工艺推向另一个巅峰。

根植沃土 匠心独运

近日,记者来到伍世良的工作室,只见锯、木锉、凿子、刻刀、扁铲等各种工具轮番上阵之后,不久,一件残木在他的手里就有了雏形。一个长耳垂肩、弯眉笑眼、面相丰润的大肚弥勒佛左手拿着小叶灵芝,右手持金元宝,身边围绕着几个机灵的小仙童,地上散落着许多金元宝和铜钱,他们坐在一块光滑的石头上栖息,好惬意。作者还运用酒红色的底座,与褐色的崖柏木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个作品名为多子多福,用金元宝和铜钱寓意招财进宝,它是用太行崖柏陈化爆满瘤制作的,长 48,宽25,高46,重38斤。”他说。

“根雕具有不可修复性,它是个细致活儿。”伍世良介绍道,完成一件根雕作品,要经过选料、出坯、成型、修光、抛光、打磨等7道大工序近30道小工序,任何一道工序出了问题,都可能导致原料作废。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出坯,它直接决定了雕刻的形状。抛光是最难的,也是费时最长的,可以说如果完成一件雕刻作品用5天时间的话,那么,抛光就得用去3天的时间。“这个环节主要是对细节进行刻画,比如胡须、手指等,师傅不仅要把握形,还要注意动作的完美配合,每一次打磨都要格外小心。”他还说道,传统的机器制作出的形象表情过于僵硬,丧失人物气质,可是他家的纯手工根雕工艺是全城独创、独一无二的。

据伍世良介绍,根雕材料的品种众多,香樟、海黄、沉香、紫檀、崖柏等,其中最常用的是崖柏和沉香。崖柏就是人们常说的千年松、万年柏,它是柏树的一种,在悬崖峭壁中生长,因为要绕开比较坚硬的石头,所以形状奇特,崖柏的密度大,闻起来有香气。据悉,根艺轩一年约制作上万件大小物件,主要以推广当地民间艺术为主题。据介绍,他工作室的作品大部分是弥勒佛和达摩像,多销往浙江、上海等长三角地区。

发扬工艺 推广文化

记者在走访时发现,在六祖大道上开了若干家根雕店,每家店铺都写着“根雕工艺,独此一家”等字样。六祖文化虽然是新兴对外的一张名片,但是当地的根雕文化却不成规模。如何更好地发扬当地的根雕文化,做大做强根雕的文化产业,成了伍世良一直思索的问题。

“外省成立了专门的根雕协会,许多来自四面八方的根雕艺术家聚集一堂,商讨交流新想法、新作品,同时当地政府非常支持协会运作,提供人力物力推广根雕文化。但在新兴,搞根雕艺术的虽然很多,却缺乏一个专业的运营机构。”伍世良介绍,“其实根雕原料难得,价格较高,致使很多热爱根雕艺术的人只能望而却步。”伍世良知道,发扬好根雕文化,未来还有很多路要走。他也希望,政府能够多加投入支持根雕产业的发展,发挥好六祖文化名片作用,共同做大做强新兴的根雕产业。

“我也经常和我弟弟参加各类根雕文化展示活动,以便更好地展示我们的作品。”伍世良说,只要一有机会,他都会组织两兄弟参展,“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赞许,新兴本地的根雕作品被更多的人所熟知、所了解,我感到特别高兴。”值得一提的是,伍世良还经常到广西、福建、浙江等地与全国各地的根雕大师交流切磋,推广根雕文化。此外,经常有许多外国友人到根艺轩参观中国的根雕艺术,向伍世良学习根雕的传统手艺,伍世良也非常热心地向他们传授技艺。他认为,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有所进步。

他还说,他在阳春学习的时候,发现当地比较多木雕、茶几等作品,当地根雕艺术家也比较多,可是相对而言,新兴的同行就相对较少。同时,新兴的创作作品多以艺术人物和佛像为主,与外面的山水、花鸟的主题不同。作为根雕工艺家,必须多走出去学习创作,不能固步自封。下一步,他希望能尽快成立专业的公司,创作推广根雕佛像,借新兴建设禅意生态名城契机,推广民间文化。


新兴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