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广州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研究基地”“粤港澳文化与传播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2021年10月29日至11月1日,广东工业大学通识教育中心副主任曹凤霞教授、马蔚彤老师带领王凡、吴鑫钰、代蕾等研究生一行5人赴罗定、新兴进行项目调研与文化采风。此次活动参观了罗定、新兴的博物馆、文化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采访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爱好者,记录与整理了当地的民俗文化,希望结合艺术的表现手法把民间文化传承记录下来,并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
本次活动得到了罗定市、新兴县文广旅体局及文化馆、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单位的支持。罗定市文化馆副馆长黄金波、新兴县文广旅体局副局长盘伟光、新兴县非遗办公室主任甘培旭等同志共同参与了此次调研活动。
调研团队深入实地,了解到罗定市非遗工作的传承保护情况,仔细听取传承人自身的期待与需求,记录其具体细节。罗定市粤剧团团长梁钰、副团长余清泉向我们介绍了公共文化服务“三百工程”进基层云安区粤剧《长岗坡》,以金银河水利枢纽工程——长岗坡渡槽段建设者群体为蓝本,再现老一辈共产党人“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粤剧演员李锦江介绍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泷州歌》的精彩片段,让我们了解到本土粤剧和山歌的主旨是“以歌传德,精髓传承,谨守传统”,使当地民间口头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在罗定,我们先后参观了罗定学宫、菁莪書院、船东村、凤西村陈氏宗祠,采集了一批古民居建筑群、灰塑等方面的素材。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泷州歌》的传承人陈可轩、陈啟生为我们讲述了山歌的来龙去脉以及传承的情况,并在现场演唱代表作《春》《夏》《秋》《冬》等,让我们身临其境,大为惊赞,感受到泷州歌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具有浓厚禅宗文化韵味的新兴县,我们先后参观了县文化馆、博物馆、禅域小镇、国恩寺、六祖故居、藏佛坑等地,整个地域富有一股亲和、温厚、热情的独特魅力。新兴县口头表达形式多样,本土文化、方言文化爱好者黎挺用本地话为我们生动地讲述了当地的谚语、歇后语、六祖偈语和民间故事;新兴县老干部艺术团副团长潘美玉深情地表演了《点脚斑斑》《十二月农事》《落水尾》等山歌;新兴山歌代表性传承人简雪丽演唱了《新兴赞歌》《山歌多箩箩》《盼郎归》《临老享福又自由》和男女对唱等,让我们深切体会到新兴县百姓多姿多彩的生活。
新兴的禅域小镇禅宗文化氛围浓郁,景区内的景观和建筑设计凸显了禅意韵味,打造了一片灵魂的栖息之地。禅域小镇的亮点是“全球首部禅宗文化情景体验大型实景音画大典”展演,在《六祖大典》实景展演中,巧妙运用当代艺术装置,配合东方美学的意境,集文化、科技、艺术于一体,为观众呈现一场无比震撼的禅境大观。
国恩寺与六祖故居坐落于夏卢村附近,禅宗文化根植于当地居民心中,因此,六祖禅宗的传说在当地村民中口耳相传。国家级非遗文化遗产项目《六祖传说》传承人夏卢村村长梁金洲为我们详细讲解了六祖惠能的身世,讲述了三个故事:六祖太公(六祖的祖先)的故事、古井的故事和“戒疤荔”的故事;传承人梁超钫用本土话为我们叙述了六祖的传说。国恩寺是一座典型的中国禅宗寺院,是由六祖惠能大师开山创建,寺庙内还有一棵六祖惠能手植荔枝树,见证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国恩寺建筑极具岭南特色,从建筑尺度、样式到细微处的装饰雕塑都充满了岭南的传统元素,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
在此次调研采风活动中,从文化馆、博物馆到当地有代表性的谚语、熟语、歇后语、山歌、民间故事、民俗文化等口头表达形式,采集了大量文字、照片、音频、视频等研究素材,整理了一批集图片、插画、语音、视频于一体的口头文化图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