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是最淳朴的乡音,民歌是历史的缩影。 在新兴大地上,休养生息着一代代勤劳的人们,最古老的劳动号子从那唱响的第一声起,就千百年流传,生生不息,不断嬗变,形成了独特的新兴民歌。悠悠新兴江,这方水土孕育了民风民情,孕育了历久传唱的新兴民歌。新兴民歌是新兴人民世代流传的歌曲,是口头创作的、并在流传中不断丰富着的集体智慧的结晶。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谓:粤俗好歌。凡有吉庆,必唱歌以为乐。新兴人自古就喜好唱歌。在客家人聚居的簕竹、河头、水台等地区,客家山歌、刘三妹调等颇为流行。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说:“新兴女子有刘三妹者,相传为造歌之人……土人因祀之于阳春锦石岩”。清《肇庆府志》《广东通志》《新兴县志》等皆称擅唱山歌的刘三姝为新兴人,虽然省内外不少地方都说刘三姝是他们那里的人,但这并不妨碍新兴人喜好唱歌的习俗,刘三姝的传说则为新兴的民歌的悠久历史提供了很好的注脚。
新兴民歌源远流长,种类繁多,题材广泛,生活气息浓,语言形象,曲调流畅,具有很鲜明的地方色彩。新兴民歌早在远古时代,就伴随着劳动而产生。它包括民歌、山歌、新娘歌、喃呒歌、儿歌、渔歌、禾楼调、采茶调、花灯调、盲公调、龙舟调、闹房歌、牧牛歌、赞酒礼、哭嫁歌、哭哀歌、顺口溜、儿歌、童谣等。其内容多反映下层社会生活、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新兴民歌的唱词押韵较为灵活,叠韵较多。唱词句式灵活多变。其道白多是叙述性的散文体语句,侧重于叙事,用以表达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唱词的特点之一,是对于虚词的联贯使用,如:啦、吚、呀哩、嗨、嗬、嘿、啰、哟、吱等等。特点之二是用新兴方言传唱,新兴方言里的很多发音,如“秋”读“粗”音,“州”读“租”音等等,此类发音据说是新兴地方方言与地方俚语、客家方言等相结合的结果。因新兴方言的独特发音,使得用新兴方言传唱的新兴民歌保持了原汁原味的特色。新兴民歌曲种丰富,曲调简朴明快,旋律优美,易于传唱。各个曲种又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唱腔丰富,唱法灵活,能够很好地表达各种内容和情感。在发拙整理的民歌中,流传下来且较为典型的民歌有新兴民间歌谣、山歌、花灯调、哭嫁歌、哭哀歌、喃呒歌、山歌、采茶调等。
民间歌谣《鸡公仔》,歌词简练。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即媳妇)甚艰难。民歌反映的是旧时粤地女子因旧婚俗的陋习,当了人儿媳,不分昼夜地拼命干活,表达了公婆虐待下的压抑之悲情。又如民歌季节歌中唱道:正月锣鼓响通宵;二月宰个猪头拜土地;三月耙田蛤仔叫;四月豆仔青夭夭;五月龙船江中摇;六月禾枪两头挑;七月捉个肥鸭做节料;八月粉仔弯条条;九月重阳放纸鹞;十月割谷得来粜;十一月系冬;十二月系年;家家户户门口贴红钱;贴起红钱大吉利;左手拈个肥鸡髀;右手拈个大油糍;走家过户去恭喜;叔伯婶姆封个大利市。表现了一年四季的景物。
《花灯调》歌谣,是新兴地区较为特别的民间歌谣,在新兴各地广为流传,通过花灯艺人对新旧社会的鲜明对比、忆苦思甜,反映了旧社会我县扎花灯艺人在扎花灯中倾诉悲惨的生活境遇。通过将歌词注入了新的内容,新的内涵,使花灯调歌谣变得更积极、健康、更具时代特色和教育意义。生动展现了今天新兴人民幸福和美的生活映象。如:东边卖灯我西边去,南边卖灯(啰)到北边哩,一盏花灯二个半,二盏花灯(啰)五个银钱,花灯扎得千万盏,选盏(啦)送上天安门”。
采茶歌流行于水台一带,如十二个月采茶歌歌词为:正月采茶贺新年,家家门口贴红钱,锣鼓叮当新年时,姐妹双双进茶园。二月采茶茶爆芽,姐妹双双去采茶,大姐采多妹采少,多多少少采回家。三月采茶茶叶黄,田中有个驶牛郎,牛郎犁田姐妹插,换来早造谷满仓。四月采茶茶尾市,姐妹双双织篙机,织出纱布三五丈,采茶姐妹穿新衣。五月采茶看龙舟,龙舟水起水面游,有钱人家粽仔香,我家无钱百日愁。六月采茶大暑天,观音得道坐红莲,坐得红莲好保佑,保佑姐妹好茶园。七月采茶处暑凉,姐妹纺织手巾靓,织出两边红花朵,织出中间采茶凉。八月采茶秋风起,风吹茶花香十里,采得茶来风更凉,姐妹双双置秋衣。九月采茶是重阳,姐妹双双拜重阳,大姐斟酒妹斟茶,保佑姐妹家安祥。十月采茶是立冬,十个茶垒九个空,等到明年春天到,茶山树下再相逢。十一月采茶过大岗,过了一岗又一岗,过了三岗见茶厂,见到茶厂心开朗。十二月采茶大寒天,姐妹双双收茶钱,收了茶钱好过年,姐妹双双望来年。
敬酒歌,如新婚十杯酒歌:初杯酒敬奉君先,形端表正在眼前;肆筵设席闹堂梅,喜听弦歌兼酒筵。二杯酒再敬夫君,自古文章可立身;望君男儿当自强,还要出外受傅训。三杯酒饮三及第,稽颡再拜举案齐;鼓瑟吹笙庆满堂,请十友切磨箴规。四杯四季祝兴隆,从来将相本无种;盼君惟有读书高,人必先来谒相公。五杯五福齐临门,亦聚群英庆加冠;若想直上蟾宫去,趁少手持七寸管。六杯六合样样好,古有文章教你曹;今日莫厌家里贫,寸阴珍惜最为高。七杯七星来拱照,万事都永绥吉兆;务兹稼穑勤勤恳,夫唱妇随哈哈笑。八杯八仙来助兴,神仙情似兰斯馨;忽恃己长宜谦虚,庶几中庸自知平。九杯九子都连登,孝当竭力要实行;入奉母仪须听话,礼别尊卑不能更。十杯十全兼十美,接杯举案齐眉;莫贪色厌糟糠妻,侍巾帷房永不离。
喃呒歌、是从事喃呒职业的人传唱的一种歌谣。唱喃呒歌的曲调基本上是稳定的,在节奏及音色的处理上,有念、唱、道白等,可以随时变化。其特点是:一、句头与句中的字根据需要而拖腔;二、吐字必须清楚,句句入耳;三、和其他民歌一样,有较严格的声韵格律,按照一定的唱本进行;四、必须要锣伴奏,突出运用一个小型铜锣(即俗语说的“叮叮”)以及一个高边锣,同时要有唢呐吹奏。铜锣作伴奏时一般只作引子、过门及煞科时用,行腔过程是不用的。喃呒歌中“喃呒演唱时手捧一只雄鸡,本意是借雄鸡的刚健雄伟,祈求乡村风生水起,百业兴旺。以前新兴也曾流传过唱禾楼,禾楼歌也起源于过去的喃呒歌。 以前,新兴县内凡丰收之时,乡村请喃呒作法事,搭起台,叫“楼”,一边唱歌一边做法事,企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其所唱的歌即为禾楼歌。喃呒歌有固定的唱本或唱词,如《走头经》《十月怀胎》《二十四孝歌》等。
过去,县内流行的新兴民歌中,哭嫁歌与哭哀歌是较具代表性的民歌。哭嫁歌是农村少女出嫁前三天,伴随一定仪式的举行,用以哭别亲人(如父母、兄弟、姐妹等)的歌谣,表达对亲人养育之恩的感激和对离别亲朋好友人的不舍。改革开放之后,哭嫁歌已无人传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