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今天是:
新兴舞金龙
来源:新兴县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时间:2023-12-28    访问量: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龙为四灵之首,人们对龙有崇拜和敬仰之意。古代在服饰、建筑、绘画上都代表高贵和吉祥。据《新兴县志》记载:“舞龙是新兴县春节传统民间艺术,属民间舞蹈的一种”。过去,县内不少舞龙队组成人员大多是村的青壮年们,在村中武术师傅的带领下,用竹、绸布和纱纸等作材料制作出栩栩如生的金龙,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都会出动金龙贺庆。尤其介春节期间,常到县城的机关、企业、住户,向广大市民拜年,表演金龙。

新兴舞龙以新城镇仓夏、水东和簕竹镇良垌等地造的金龙和舞金龙为著名。尤其是仓厦金龙,其历史悠久,龙舞、造型扎作等在新兴较具代表性。被誉为“圣龙”,仓夏圣龙始于清乾隆初年间,有两百六十多年历史。目前所造的金龙已是120代龙孙。明末清初时,东门河流经仓厦夏院,此处水急湾转,每年五、六月份河水暴涨,冲过护城堤,造成县城年年受灾,仓夏村民众更是深受其害。于是在河的拐湾处,筑成一道防洪堤,在堤内建“龙神庙”,后又称“洪圣庙”,人们初一、十五前来朝拜,祈求龙神保祐风调雨顺、安居乐业、五谷丰登。仓夏舞金龙的习俗则始于对龙神爷的纪念,清乾隆年间,仓厦村有一姓欧的人在江浙一带经商, 带回舞龙及扎作技艺。仓夏人为纪念龙神爷,村民在欧姓商人的带领下扎起金龙,以每年龙神诞之日舞龙纪念龙神。后形成一项民间娱乐活动,每逢节日喜庆、神诞庙会、开张庆典等都会出动圣龙舞动助庆。

新中国成立初因经济困难舞龙活动间断,至1953年县文化局拨款重整,改名为“飞腾”金龙队。到57年及“文革”“破四旧”又停止。“文革”后,此项活动又得以重新开展。目前,仓夏村的舞龙、扎作技艺已传至第五代传人卢泽林,因其在舞龙、扎龙方面在新兴有一定的影响力,带出不少村中舞龙子弟,所以其在村中德高望重,威望较高。县内外不少人上门请教舞龙、扎龙技艺。近几年来,他带领仓厦金龙队走出去,参加艺术节、民间艺术大巡游等活动,还被推荐为云浮市、广东的民间艺术传承人。

仓夏金龙舞动时,活灵活现,舞者一方面要有扎实的武功,要细致地通过金龙的腾云驾雾、金龙盘珠、龙腾四海、二龙争珠、双龙出海、金龙戏珠、飞越高峰、金龙戏水等等动作表现金龙的勇猛、刚劲、灵巧以及表现其情感。舞动时,以龙头手为指挥。舞龙人视龙身长度定舞龙人数,敲锣1人,敲鼓1人,举旗1人,提灯1人。其他鱼、虾若干人等。穿着统一的服饰,以前着黄色衣裤,系腰带,头裹黄巾,脚穿布鞋,近年每个舞龙队员穿上均穿运动服。队伍的次序:前面旗队、头牌、水簇灯(鱼、虾、蟹、螃)、蛟龙扇、锣鼓队、舞龙队。全套舞蹈动作有:小游龙、大游龙、龙抬头、龙翻身、钻龙尾、盘龙窝、滚沙龙。在滚龙时,人与人必须靠得很近,龙才能滚得圆、滚得高。开始出场锣鼓敲响为指挥,龙珠引路,金龙如追抢龙珠似的飞速追逐,所有动作都在龙游动中进行,在鞭炮声、鱼等动物舞的衬托下,绕村镇或街道而舞,一为辟邪,二为行大运,三为庆祝丰收。金龙一动,走到哪里,哪里就是福,所以当地群众出钱出力,期望金龙的到来,保家庭平安,保村庄平安。

金龙制作十分讲究,龙身有长有短,长的达五六十米,仓夏金龙长四十二米,一次要三十六个人出场舞动。另加龙珠一只,龙头、龙身(段)、龙珠均为竹丝扎成,贴上等装饰,糊以金色绢布;布染着色画鳞片,金龙制作工艺轻巧坚固,特别是龙头部分,一个十多斤重的龙头,可以承受120斤的压力。龙珠会转动的,过去每节及龙珠都点小蜡烛,后来改为电珠发光。仓厦金龙在扎作方面栩栩如生,十分生动,且做工精考,线条流畅。金龙的造型精致大气,外轮廓灵巧概括,主色调金黄色中有绿色作修饰,尤其金龙的龙须更是做工精细流畅,龙身更有别于其它龙的是,龙身有前爪伸出,令金龙显得十分威猛。

以往,圣龙每年要扎作一次,必须要在每年年二十九前扎好,同时要举行“开光”仪式。在东门河沙滩上杀鸡“点睛”(挂彩)、起舞,从春节时初一至元宵节,到县内各村乡、机关、企业、住户拜年,表演金龙。到元宵 节后在洪圣庙处奖金龙火化,金龙的灰撒入河中,那些龙琼布,从争着用来为小孩子做衣帽,据说小孩穿了龙布做的衣帽可快高易大,无灾无难。平时每逢重大节日或庆典都会出动金龙舞龙贺庆。

改革开放后,新兴县内的不少舞龙队因各种原因停滞不前。而仓夏金龙曾三次走出新兴,跨过西江,参加肇庆市民间文化艺术比赛,获得过金牌。在其它一些大型的表演或艺术节,均有获奖。在老一辈师傅的带领下,不断加强基本功的训练,在手法、步法的练习中采取多种方式进行。使得金龙表演得活灵活现,百看不厌。近几年来,仓厦金龙队参加了不少大型的艺术节,如省民间艺术节、肇庆民间艺术节、云浮民间艺术大巡游等等活动,有些还获得过奖项。2007年,仓夏金龙代表县参加市新春大巡游,金龙舞动所到之处,掌声、喝彩声不断,深受好评,当时云浮日报报道大巡游新闻时,仓夏金龙以头版刊登介绍。


上一篇:南外炮竹      下一篇:新兴民间歌谣
新兴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