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
今天是:
蚕岗竹编
来源:新兴县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时间:2023-12-28    访问量:

新兴县太平镇蚕岗洞有10个自然村,人们善于竹器编织、打石。竹器品种有竹箩、竹窝、雨帽、蒸笼、鸡笼等,闻名县内外。相传在宋朝年间,蚕岗洞村庄稠密,人口众多,但田地少,自然条件恶劣,人民生活贫困,成年男人四出寻工谋生。其时,有位爱民的"神仙",经常来往于庙下村的大庙。他见此景闷闷不乐。后来,他想出一条长久之计。当时本地区竹林茂密,竹园村一带更是个大竹园,石外村屋后有大量的花岗岩石,如能使各村乡民都掌握一门手艺的话,生活就有出路。于是"神仙"就把早已准备好的样品及其制作工具,在晚间逐村发放。在长岗圩抛下雨帽和工具;在石外村留下打石工具和样品;在石岗外村放下竹窝、筛箕;在庙下村留下谷窝、箩盖及工具;而到了寨油村,则留下蒸笼、工具;到罗塘、福安、仁里村,都各放下竹箩、工具。翌晨,各乡民一觉醒来,发觉各种竹、石制品和工具,甚感惊奇,就试着加工仿制。爱民"神仙"眼见乡民心灵手巧,再次给以点拨、指导。从此,乡民掌握了工艺,产品畅销各地,生活逐步富裕。后来世世代代相传,编织竹器和打石就成为蚕岗村一门传统工艺。民谣有:“篾刀一响,白银万两”之说。

旧时,新兴县民间不论大事小务,都要用上竹器,新兴人嫁女,自古就有买一个盒箩陪嫁的习俗。在蚕岗洞,竹编原来只是农民用以讨生活的一门手艺,发展至今,逐渐成为一门传统工艺。蚕岗洞一带有十多条自然村,由于地少人多,于是编竹器增加收入,加之这里的人善于编竹器与太平蚕岗洞所处地理位置有关,蚕岗洞十多条自然村一带,四面环山,山区多产毛竹,整支毛竹用刀劈成竹篾和丝,用于编制生产、生活用具或家具,小的如合箩、簟、席等、头发笼、玩具篮等,大件的如沙发、坐椅等。经过长期的传承,这里的人们善于竹器编织。手艺精湛,呈多样化。竹器编织的品种有竹箩、竹窝、雨帽、蒸笼、鸡笼等,其中“长岗帽”更是闻名遐尔。

以往,靠肩挑手提或用单车驮负着产品,运往南海、肇庆、三埠、阳春等地售卖,如今是现做现卖,有客户上门定购,目前由于编织人员少,产品需求量大,产品往往供不应求。

在上世纪80年代以前,编竹器是一个非常吃香的行业,它制作了很多生活用品,如竹箩、合箩、筛箕等给予人们生活很大的方便。目前由于从事竹器编织的人员越来越少,手工竹器编织日渐式微。

如今,蚕岗竹编已申报为新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新兴县文化馆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