祠堂总面宽11.3米,总进深29米,占地面积327.7平方米。建筑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山墙两边有金檐装饰,灰塑博古脊,筒瓦面,花草木雕封檐板。虽然如今这些装饰已显陈旧,但其造工之精美仍令人赞叹。
祠堂头门前廊有木雕龙凤花鸟满屏架梁,两根花岗岩石方檐柱,灯笼式石柱础。两根石檐柱上有金鱼挑头,两座次间有木连枋连接山墙。正门两旁带石门夹及石门枕,门额刻写“萧氏家祠”,墙楣人物、树木、花鸟等壁画工细艳丽。
气势恢宏的家祠前院门楼
祠堂第一进内设一厅两房,厅有屏风。前厅灰塑的两个鳌各居一边,一直守护着村民,这是先祖对后人的美好祝愿,寓意独占鳌头。
除此,家祠的地砖铺盖也有所讲究,大门前的地砖呈工字形,前厅地砖则铺成“人”字形,寓意“人丁兴旺”。而正对大门的木雕则成“回”字形,寓意吉祥富贵。然而经过修葺后,如今的前厅“人”字形地砖已不复见。
萧氏家祠首进外观
“萧氏家祠”麻石门匾
前廊一侧精美的壁画
前厅后有天井及两廊,两廊有木雕花鸟封檐板。后堂面宽三间,中厅作萧氏祖堂,两边为房间,前有檐廊。因其建筑原貌的完整性以及历史价值等重要因素,萧氏家祠现已被列为新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祠内天井及侧廊
家祠内的祖堂
宗祠首进的镬耳山墙
萧阿掺的后人萧逢亨对其武艺有所承继,在清嘉庆年间考取武举人。据村中老人回忆,上世纪六十年代前,萧氏宗祠前厅两边墙上分别悬挂着“武魁”以及“文魁”,不少古建筑门前都有牌匾,如今都已不见踪迹。
除了武举人,布龙村也不乏文人。秀才萧子明开创村中教育事业之先河,清朝末年至民国初期,他在自己的书房创办私塾并教授儒家学说,据说当时还吸引周边村民来就读。
萧逢亨故居
布龙村有一个地方叫“龙坪墟”,曾是喧嚣热闹的古墟集市,是古新江土桥渡码头货物通稔村和思开平的必经之路,是清朝中期新兴宁丰都谷米的集散地。据清光绪年间《新兴县志》记载,龙坪墟坐落于宁丰都布龙村内,今已废,现存有地名。
时代一直向前发展,而我们需要珍贵的回忆。同样,城乡在不断发展的同时,也不能忘记过去的历史。镬耳屋和众多民俗是岭南人的记忆,是新兴的珍贵的历史文化,一旦被破坏和遗忘,将再也无法恢复。但愿这仅存的一点点时代的遗物遗风能够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