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城以北约7公里处,坐落着一条古朴典雅的布龙古村落。
村中古庙、古树、古塘、古井、古墟、古宅……千百年来,默默守候着这片古老的村落,见证着历史兴衰荣辱,承载着一代又一代村人的记忆。
依山而建的布龙村
相传布龙村于汉朝后期开村。据村史记载,布龙村始祖萧氏从河南迁徙至南雄珠玑巷,到南宋咸淳年间随33姓97户人家南迁,几经辗转来到布龙村。如今,布龙村由萧与陈两个姓氏村民组成,其中以萧氏为多。由于较早受中原优秀文化的影响,这里人才辈出,富商巨贾、举人秀才比比皆是。
布龙村青砖灰瓦大屋,镬耳高耸,屋檐屏风精雕细刻,虽历岁月风雨,但仍掩盖不了其优雅气派。萧、陈两姓村民固守祖业,世代村民或耕织于田园,或谋生于外,故人已逝,古屋渐旧,古墟已失,古树已老,不变的是“勤俭”家风。
村中的百年古巷
“河南世泽,师俭家风”。布龙村萧氏家祠下厅门口的这副对联字字珠玑,既是先辈对家族的训勉,又是文化的一脉相传。
家训中关键词“俭”,在悠久历史的潜移默化中,已渗透在萧氏人的血液当中,从以前日落而息日出而作的农耕生活,到如今或务农或经商或打工的现代生活,萧氏家族在各行各业都秉承家训,勤俭务实。
气势不凡的布龙萧氏家祠
家祠恒久不变的这副家训,正与河南郡族的相一致。汉朝时期,萧何当了相国之后,在京都(陕西省西安市)繁衍后代,他的后代称为“河南郡族”。
据推测,布龙村的萧氏始祖是在明朝中后期来到布龙村定居,此时的布龙村仍居住着温、麦、练、甘等姓氏的村民。随着时代变迁人口的迁徙,该村现今只剩萧与陈两族人居住。由于较早受中原优秀文化的影响,这里人才辈出,富商巨贾、举人秀才比比皆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村人萧朝用行侠仗义的故事至今仍流传于坊间。
村中的百年古巷
萧朝用人称“萧阿掺”,“掺”是当地农村俗语,意作“有本事”。坊间传闻,他力大惊人,据说能托起一条两米多长、三四百斤中的杆棚石柱并走几十米远。一般需要四五个人才能抬起的石头,他轻而易举就拿起来了。他武功了得,尤其擅长轻功,步履轻盈,相传从布龙村跑到肇庆市只需三小时。
相传清朝乾隆十四年(1749年)的某天晚上,萧阿掺与几个贫苦人家同道中人,在良洞桥处劫获一批金银珠宝以及十几盆花草,并分成几份,仗义大方的他让同去的弟兄们先选,最后萧阿掺只得到一些不大值钱的珠宝和十几盆花草,后来竟发现花盆内还藏着大量珠宝。他将所得财富接济周边贫困村民,从此“萧阿掺”的名号闻名全县。
在布龙村登高处,绵延一片镬耳屋,气势磅礴颇为壮观,仿佛置身于古代时空中。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村民所熟知的九座楼,相传在清乾隆五年(1740年)由萧阿掺所建,三排楼每排为三进,共九座,故称“九座楼”。自此,布龙村镬耳屋相继而建。
建筑规划整齐的布龙古建筑群
布龙萧家“九座楼”以其气势不凡的建筑艺术,以及保留完整的清代镬耳屋建筑群落在新兴县内远近闻名。但要说到布龙村中的辉煌建筑,除了规模宏大的萧家“九座楼”之外,还有一座堪称萧氏家族中的“核心建筑”,它就是萧氏家祠。
约在乾隆六十年(1795年),萧氏宗祠由萧阿掺的十一个孙共同建起,祠堂坐北向南,青砖瓦木结构,一路两进,前带庭院和门楼。前院门楼为硬山顶,镬耳封火山墙,博古脊。门楼内设楼阁,门楼山墙和围墙分别与头门山墙相互连接。据说,此种风格的门楼建筑在新兴县境内的祠堂当中极为罕见,是县内古建筑当中难得一见的门楼精品。
萧氏家祠前院门楼及院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