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幽深的百年古巷走出到大屋前院,蔚蓝的天空、明媚的阳光让人顿感舒适。同去的文人骚客也是采风发烧友,此刻都纷纷聚拢在屋前各处自由拍照留影,感受着这一切的古朴、典雅。
游人们在大屋前驻足参观
女诗人依靠在古老的屋墙下留影
此外,我还了解到,当地人都管冯家大屋叫“到水大屋”。是因为当时的十里八乡都极少有这样规模的大屋,因此经常从这里走动经过的乡民都将冯家大屋当作地标,故而结合村名将其称为“到水大屋”。
这也是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在新兴乡间,许多大屋都被赋予地标名祠,如天堂镇内洞盆地的民国省长李耀汉大屋就被称为“内洞大屋”、新城镇枫洞村顾家大屋被称为“枫洞大屋”等等。
宅院外面的现代楼房与大屋形成鲜明的对比
院墙上的花窗
院子另一侧门楼的拱形门口
另一侧的院门
透过院门看院内
从冯家大屋出来后,途经它旁边的这座古民居时,还是忍不住多看了两眼。论建筑规模和历史悠久程度,它与冯家大屋不在一个等级。但论建筑工艺的水准,它却可以独树一帜。
位于冯家大屋旁边的古民居
其主要一个亮点体现在屋檐下的精美灰塑。灰塑内容包括花鸟、山水、古树,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堪称新兴古建艺术中的精品之作。
古民居屋檐下的精美灰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建筑和留存农村特色文化的符号将消失殆尽。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然而,古村落又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站在一个文物爱好者的角度去看,必须对当前这些现状加以重视,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