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建筑是我去年入冬之初与新兴县文学艺术界一班文友在太平镇王香地采风时偶然发现的。它就是位于王香地管理区到水村的冯家大屋,当地人又称为“到水大屋”,我却称之为“失落的宝藏”。
冯家大屋古老的“镬耳”
对于这座建筑的发现,说起来也纯属是个偶然,那天实际上我们只是应邀到太平镇王香地管理区属下的鱼花塘村参观新农村建设。当我们参观完往公路方向走时,我远远看见公路另一边的村庄民居中,隐约露出好几座醒目的“镬耳”。我顿时呼吸急促,死死盯着那崭露头角的“镬耳”,并同时招呼众人往镬耳方向行进。
听随行的太平镇政府接待人员说,这条位于鱼花塘旁边的自然村叫“到水村”。我们穿过村子的大街小巷,没多大一会儿便来到“镬耳”所在的地方。
到水村古民居
映入眼前的是两座独立的古建筑。距离我们最近的是一座岭南与徽派风格相结合的古民居,它的主体建筑是岭南传统风格的龙船脊大屋,屋前带一小院,小院两侧分设院门。院门的侧墙是典型的徽派风格,与院墙连为一体。
另一座建筑是一处独立的院落建筑,院门开于前院一侧,高端大气。此外,我还隐约远远看到院子另一侧的院门。通过两侧院门相连围墙的长度,我便可以猜测到,院内的主体建筑物不简单。此刻的院门两侧摆满了农家的柴火。
门楼
走过门楼,顿时豁然开朗,一个宽阔的院子映入眼帘。院子俨然一个晒场,只见一年约七旬的老妇人在忙着农活,旁边的空地上晾晒着刚收割的稻谷。
最令我震惊的是院中矗立的那座建筑物。刚才站在院子外时,我便猜测院中主体建筑物的宏大,但当我站在这座建筑物的面前时,在还是忍不住心惊。它印证了我心中想法的同时,也再次刷新了我对新兴本土古建筑的认知。
屋前大院
我对它的第一印象就是:大!我自诩在新兴本土见过很多优秀杰出的古民居,如赫赫有名的北街花屋、枫洞顾家大屋、南外李豫大屋等等,但它们所谓的规模宏大都是以连片的建筑所组成。如果单论独栋的建筑规模,尤其是总面宽,那些著名大屋此刻在眼前的这座大屋前都是泡影。
我是个古建筑狂热者,尽管新兴县内的古建筑目前尚未有完全走遍,但新兴官方出版的相关文物文献和旅游宣传刊物我都看过,对眼前的这座大屋的记载几乎是一纸空文。我心中不禁暗暗惊叹:又是一座被世人遗忘的文化遗产。
气势恢宏的大屋首进
前面我已经说过了,对于这座大屋,我称之为“失落的宝藏”。就是因为它无比的优秀、无比的出众,足可秒杀新兴地方主流宣传的那些著名建筑,堪称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但官方文献对它的记载却是空白的,导致它长期埋没在历史长河中。
近观首进大屋,只见其为三开间,总面宽超过20多米。大门格局极为高端大气,大门两侧为花岗岩精砌而成的石门夹,花岗岩打磨光滑平整,门槛与两边门脚石也均为花岗岩产物。在门夹顶部,我们还看见镶嵌着两块锈迹斑斑的坚硬铁钩,那是昔日架设牌匾的铁质部件。
大门格局
通过前院正在干农活的老妇人介绍说,此地村民多姓冯,这座大屋便是他们冯家的太公屋。
在大门两侧的顶端屋檐下,架设着古老的木结构承托。那承托格外的古朴和斑驳,可见大屋的历史悠久程度极为久远。
古老的木结构承托
打磨光滑的花岗岩门脚石
进门内景
屏风门的柱础分为上下两层
屏风门梁架
屏风门梁架上方的精美木雕
“万字符”组成的木格装饰
古老斑驳的方型红地砖
首进内墙是近代修缮用的水磨砖
位于冯家大屋旁边的古民居
古民居屋檐下的精美灰塑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建筑和留存农村特色文化的符号将消失殆尽。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然而,古村落又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站在一个文物爱好者的角度去看,必须对当前这些现状加以重视,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