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诚大屋后楼分为两座,如下图的这座为徽派风格,二层外墙上的通风口略带防御功能。
徽派风格后楼
仰望后楼
远眺两座后楼
与徽派后楼并排而建的是碉楼,是昔日陈振诚用以战时避难和收藏财物的场所。碉楼从二层开始,外墙四周均设有防御作战所用的“燕子窝”碉堡及瞭望台。
后楼中的碉楼
仰望碉楼顶层一角的“燕子窝”小碉堡
碉楼内景,二至三层之间的木结构楼板早已腐朽坍塌,仅剩空荡荡的楼体
碉楼内的瞭望孔
据《大稳村志》记载,旧时的大稳村在战乱年代,为保护村民的人身财产安全,特地在村庄四周先后建了五座炮楼,用作放哨,防御外敌入侵。这些昔日辉煌的建筑,犹如村庄的保护神,见证了那个风云变幻的乱世时代。后因时代变迁等多方原因,当年的五座炮楼如今只剩下这座陈振诚碉楼和一座屹立于村边的“天然炮楼”,仿佛还默默地向村民们诉说着逝去的历史。
与陈振诚大屋毗邻的建筑群后楼
徽派门楼鸟瞰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加速推进,传统村落建筑和留存农村特色文化的符号将消失殆尽。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精髓的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地反映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乡村经济和极富人情味的社会生活,对于历史的传承,比文字记载更准确、真实。然而,古村落又是极其脆弱和不可再生的。站在一个文物爱好者的角度去看,必须对当前这些现状加以重视,使这些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能够真实、完整地传承于世。
陈振诚大屋建筑群鸟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