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黄塘村
来源:网络 访问量:

黄塘村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黄塘村,位于新城镇南部,距镇政府4千米。相 邻自然村有凤凰行政村厚良村、凤翔里村,上沙行 政村杨福村,陇塘行政村外岗村。始建于明正德四 年(1509年),因梁姓迁入而形成。由于该地特产 甘蔗,甘蔗用于生产糖,又因该地处集成河及船岗 河下游交汇处,河堤失修,河水泛滥,坑洼积水成 塘而取名黄塘村。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 兴县第一区;1961年属新兴县红旗公社黄塘大队; 1983年属环城区黄塘乡;1987年属环城镇黄塘行政 村;1989年属新城镇黄塘管理区;1999年属新城镇 黄塘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梁、陈、何姓,梁姓为最大姓。 梁姓于明正德元年(1506年)从南海迁来,起初在 新州塘背村落脚;明正德四年再迁至该村。陈姓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由南海迁入,初在新州塘 背村落脚,再由塘背迁入该村。何姓于明初由南海 迁入东成十里村;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从 东成十里村再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 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800人,其中男性960 人,女性840人;80岁以上85人,最年长者101岁

(女);实际在村人口1720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 收入171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80人。非户籍 外来人口80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41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蔬菜、花生、 番薯、甘蔗等。养殖业为辅,养少量的鸡、鸭、 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有的 村民买拖拉机从事运输;有的村民经商,贩运蔬 菜;有的从事建筑业;部分村民进厂务工。自2003年起,村庄附近工厂企业的兴建,房地产开发,村民 的经济收入发生较大变化。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农 业、务工、商业经营、房屋出租、集体经济分红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番薯、玉米、甘 蔗、丝瓜、大白菜。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糯米糖糕、香芋糕等。 省道S276线从村西经过。该村1960年通电话,1970年通电,2001年通自来水,2003年实现村道水 泥硬底化,2015年通互联网。建有网球场一个,篮 球场一个,农家书屋一间,文化娱乐场所四处。适 龄儿童到位于黄塘村与凤翔里村交汇处的凤凰小学 就读。

村落呈方块状分布,房屋排列较整齐,巷道 纵横交错。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木瓦结构, 草尾屋脊,盖红瓦,青砖或泥砖墙体,两廊一天 井的布局。传统民居尚存18座,已空置。改革开放 后,村民逐渐在传统民居四周建造钢筋混凝土结构 楼房。

传统婚嫁习俗中古制“六礼”在村已很少见 到,但是看家门、送报日、送聘礼、订嫁妆礼节仍 然存在。结婚时男、女两家都要设宴请客,女家设 宴用的肉、米、酒、菜大多是男家提供的。迎亲时 男方要用车队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和亲友,大部分人还请人照相、录像结婚仪式全过程。宴前新郎新 娘分别穿上西装、婚纱在门口迎客,席间新郎新娘 向亲朋好友敬酒。传统丧葬中的报丧、入殓、成 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 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在 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传统节令习俗有岁末张贴春联;春节开门迎福 和拜年;元宵节上灯;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裹粽子 祭屈原;中秋节团圆赏月、吃月饼;重阳节登高。 妇女坐月子时,有吃糯米甜醋煲猪脚的习惯。村民 有开灯习俗。每年元宵节,凡上年新婚的挂新人 灯,添丁的挂白花灯,新屋的挂新屋灯,都要宴请 亲朋好友。

1973年前因大南河河堤失修,又逢连日暴雨, 河水上涨,村中房屋及土地被淹没。1974年县政府 整治大南河,通过去弯取直、加宽河床的办法,使 水流顺畅。从此,该村再没有被洪水浸。

梁四(1920—1949),游击队队员,1949年7月 在船岗掌岗坪牺牲。陈丽兴(1966—),新兴县委 常委、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