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午村,位于东成镇北部,距镇政府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都律村、逢岗村、小洞村,思本行政村思本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 1592年),由董姓人迁人而形成。董姓先祖路过该村,正是中午时分,于是就摆布好行李,就地休息,见该地土地肥沃,气候宜人,就决定在该地开村生活。故此得名布午村。村处于丘陵地,长满松、杉,有高165米的云山。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照会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二区布午乡; 1958年 属稔村公社布午大队; 1961年属东成公社布午大队; 1983年属东成区布午乡;1987年,属东成镇布午行政村; 1989年属东成镇布午管理区; 1999年属东成镇布午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董、梁、刘、欧、何、卢、周七姓。董廷国于明万历二十年从德庆播植社底村迁到该村。梁姓于明天启年间从洞口布坪村迁至该村。何姓于清康熙年间从县城仓夏村迁至该村。欧姓于清乾隆年间从洞口迁人该村。刘、卢、周三姓于清道光年间,结伴从洞口迁人该村务工并落户于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115人,其中男性630人,女性485人,80岁以上29人,最年长者93岁(男) ;实际在村人口755人;农村留守儿童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75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360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薯类、蔬菜等,兼养猪、鸡、鱼。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种养业之外,部分村民兴建养殖禽畜殖业成为东成镇养殖专业村。部分村民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收人来源主要靠农业和务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番薯、木薯、香芋、冬瓜、豆角、白菜、芥菜等。特产有新兴香荔、龙眼。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濑粉等。
县道X257线从村边经过。该村1965年通电,1985年通自来水,1992年 通电话,2006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12年通互联网。2010年以来,投资建设了布午村文化楼布午村“幸福院”、垃圾池6.个,安装了全村的路灯,安装了复盖全村的视频监控网络,建好了篮球场3个,配置了各种健身器材。投资6万多元建设了村民运动广场和文化广场。
布午小学,建于1926年,学生为来自布午村、都律村、小洞村、逢岗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有6个年级6个班,在校学生总人数130人,教师9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瓦木结构的房屋。有50多座保存较好的“镬耳大屋”,均建于明清时期,房屋架梁结构全不用铁钉而是用不同的榫卯将各部件连接,墙体是用青砖或是用规格石板砌到半.墙,屋顶多为悬山顶挑梁架,杉木桁条,地面铺规格石板。改革开放后,大部分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云轩董公祠,建于明代后期,坐西向东,分前大厅、享堂、后厅布局,门前是个小花园,占地1200平方米。佛台祖庙,1973年重建,内有佛像,仍在使用。
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送亲、摆酒席请客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每逢春节初一至初三,都有狮子队舞狮到各家各户拜.年、共同祈福的习惯。
董方弦(生卒年不详),清代官任布政司经历。董完光(生卒年不详),光绪七年(1881年)因文武双全,为六品内蔚待郎。董促南(生卒年不.详),举人,大状师。董国灿(?一),曾任中央直属驻广州办事处审计处处长。董熙和,曾任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董家彬(?一),曾任广东省政府统计处处长。董家辉(?一),曾任新兴县检察院副检察长、罗定市检察院检察长。梁志莲1974-),新兴县副县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