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布龙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布龙村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布龙村,位于新城镇北部,距镇政府7千米,相邻自然村有都斛村行政村都斛村、三挺村行政村三挺村、布龙行政村布荣村、大稳村行政村大稳村。坐落在丘陵地带。明洪武元年(1368年),一批南迁汉人与当地瑶族人(后外迁)共同生活,形成该村。因村庄建在平原长岗洞的一个小山丘上,故取名为“布隆”。因“隆”“龙”同音,后改名布龙村。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宁丰都。民国时期,属新兴县第五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六区;1958年属车岗公社布龙大队;1961年属洞口公社布龙大队;1983年属洞口区布龙乡;1987年属洞口镇布龙行政村;1989年属洞口镇布龙管理区;1999年属洞口镇布龙行政村;2003年属新城镇布龙行政村。

世居村民有萧姓、陈姓。萧姓先自河南迁徙到南雄珠玑巷,明朝中后期,萧鋈鬵以捉蛤乸为业,从高要白土洲龙村沿新兴江一路作业谋生来到该村。陈姓于明嘉靖元年(1522年)从洞口上坪村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665人,其中男性335人,女性330人;80岁以上12人,最年长者93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78人;生活主要靠农业生产收入377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28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8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63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农作物有水稻、番薯、香芋、花生、木薯、大豆、蔬菜等。兼养殖鸡、鸭、鱼、猪。改革开放后,除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村民大量养殖猪、鸡、鸭、鱼,也孵化胡子鲇鱼苗、新兴塘虱苗和生鱼苗出售。村民经济来源为农业和务工。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香芋、马铃薯、丝瓜、青瓜、荔枝等。特色水产品为塘虱苗。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炒米饼、粽子、年糕等。

该村1976年通电,1958年通电话,2005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06年通自来水,2012年通互联网。1962年,曾在萧氏家祠设立学校,作为三挺小学分教点。1991年,新建教学楼一栋,并命名为“布龙小学”。设6个年级3个班,学生70人,教师6人。2002年后并入大稳小学。此后,适龄儿童到位于大稳村的大稳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瓦木结构,有明清大屋。古村落呈棋盘形,房屋排列整齐,雕梁画栋,硬山顶,高耸镬耳,脊梁有灰雕,雕有花虫兽鸟,青瓦青砖,条形麻石镶嵌,两进一天井布局,每座占地120平方米。传统民居尚存30座,大部分空置,只有少部分有村民居住。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萧氏家祠,萧朝用嗣孙于清乾隆四年(1776年)修建,占地约25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平方米。前后天井,屋顶镬耳高耸,屋檐下壁画有花草鸟兽。养正书房,始建于清末,2005年由萧姓人共同出资在原址重建,占地2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平方米,是水泥结构的楼房,刻“养正”二字及由萧子明撰写的对联“养成新景象,正守旧家声”。珍文书房,始建于清末,2010年由村民共同出资在原址重建,占地180平方米。建筑面积100平方米。

婚嫁习俗有在结婚前送报日、送聘礼、订嫁妆、接亲和送亲、摆酒宴客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端午节、七月十四盂兰盆节、中秋节、冬至。每逢农历初一、十五都上香拜祭祖先。除夕贴春联,吃团年饭;春节给孩子压岁钱;正月初二走访亲朋拜年;清明节扫墓祭拜祖先;端午节户户挂艾草,家家包糯米粽、碱水粽祭屈原;盂兰盆节傍晚时分,村民在家门口摆祭品,燃香烛祭祖先;中秋节一家人团圆赏月;冬至包粽、煎籺、蒸糕过节。婚嫁或丧礼大事小务,都在礼堂或各姓的书房或家祠举行。

《萧氏族谱》由萧应贵和萧铨文编纂,记载有家规的训勉。

萧逢亨(生卒年不详),行伍出身,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曾任广东武官,被朝廷赐封“武魁”。萧子明(1885—1945),清末秀才,新兴名儒和中医名家。肖志坚(1969—),新兴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