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侍㙟坊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坊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侍㙟坊,位于新城镇中部,距镇政府0.8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北街社区州学村、塘背社区塘背村、茅园社区西门村、锦水社区锦水村。始建于南宋淳祐十一(1251年),因陈姓人迁入而形成。侍㙟坊之名源于陈鼎明代任刑部左侍郎之职,受朝廷旌表建立“书锦”清德牌坊。村庄位处古代新州、新兴县的州衙、县衙前沿,清代乾隆时期,县城共设十八个街坊,其中开泰坊、正南街坊、向治坊、佐隍坊等在今侍坊范围内。

宋元时期,属新州附城。明清时期,属新兴县城街坊。民国时期,属新兴县附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一区附城镇侍坊;1959年属城关公社侍大队;1964年属城关镇侍社区;1987年属新城镇侍社区;1989年属新城镇侍管理区;1999年属新城镇侍社区。

世居村民有陈、方、简、冯、盘五姓。南宋初期,陈威甫从新会冈州迁居新兴洞口三挺村;其孙陈德辉于南宋淳祐十一年迁至县城西街佐隍坊。方姓于宋代从南海迁居新兴县城,其族人子孙聚居于该村。简姓于明末从南雄迁至新兴县城,继而其部分族人再迁至该村。明洪武元年(1368年),冼夫人第二十世孙南海石涌冯龙用被举贤良方正,携子冯自拯、孙冯致善、冯惟善到新州任官学正,居上郭坊(今高第村);冯龙用在任内病逝,其子孙落籍新州,尊冯龙用为新兴冯姓始祖,冯龙用次孙冯惟善后裔迁居县城北门,长孙冯致善生二子,次子冯祯留居上郭坊,长子冯亮迁居该村。盘姓于洪武元年年,后迁到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625人,其中男性297人,女性328人;80岁以上14人,最年长者97岁(女);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625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91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约220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兼种玉米、花生、木薯等。还有村民从事手工业、经商。1950年后,侍坊成为新兴县首个全部村民转为非农户籍的村庄。集体经济主要经营绞索、打棉胎、编织坐垫、扫帚,搬运工,拉大板车等手工业和运输行业。改革开放后,原属村集体的物业纷纷出租,所得租金作为集体资金。村民自由选择职业,有从事个体经营的,有受聘工厂企业务工的,还有部分村民离开新兴,到外地发展。村民经济来源为务工工资、个人商业、集体经济分红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玉米、花生。传统食品云吞面、煎堆、粽子、油角、炒米饼等。

该村1979年通电,1990年通电话,1992年通自来水,2000年通互联网,2000年村内道路实现水泥硬底化。在侍社区居民委员会办公楼二楼设有农家书屋,藏书约3000册。2015年,村内各巷道路口安装视频监控。

新城镇中心小学,建于1925年。学生为来自侍、大地、塘背社区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有6个年级共55个班,在校学生2489人,教师129人。古代县城中轴线正南街(今中山路)贯穿村庄,分村庄为东、西两片,村内的侍街从中山路连通至环城西路。由于处于县城中心,村中保存一定数量的古代建筑,其中以盘氏宗祠和孖井为代表。传统民居尚存7座,部分出租,部分已空置。

盘氏宗祠,建于明清时期,占地约100平方米。是青砖瓦木结构,屋顶立有尖顶三角形山墙,大门门头上的石匾书有“盘氏宗祠”。2015年春季,盘氏宗祠重修,盘聪后裔居阳春、云浮、恩平和新兴的宗亲进行同姓宗亲祭祖活动。

孖井,始建于清代,处于村的东南角,为新兴县城内著名老井。关于孖井由来,一说原有两个水井贴近一齐;一说该井深度有普通井泉的两个那么深。孖井原来的井床宽阔,方形井口连长有一米多,井水清澈,水量充足。遇旱时,像塘背等村的井水不足,都来孖井取水。改革开放后,村民用上自来水,井床虽被拓为街道,古井日渐荒废,还依旧可见。

传统婚嫁习俗方面,在结婚前送报日、送聘礼、订嫁妆、照结婚相。结婚时男、女两家都要摆酒请客,女家摆酒用的肉、米、酒、菜大多是男家提供的。迎亲时男方要用车队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宴席间新郎、新娘分别穿上西装、婚纱在门前迎客,席间新郎新娘向亲朋好友敬酒。

传统节令习俗有春节前的祭灶、岁末守岁、张贴春联;春节的开门迎福和拜年;正月十五闹元宵;清明节扫墓;端午节裹粽子;农历七月十四日祭祀先人;中秋节团圆赏月;重阳节登高;冬至包粽子。

陈鼎(1388—1437),字重器,出生于新兴县城佐隍坊。26岁中永乐甲午(1414年)科举人,翌年中乙未科进士。明宣德年间被派往江西建昌任知府,后被提拔为右副都御史、兵部、刑部左侍郎。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