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村全貌 徐式艺摄于2018年
荔枝咀村,位于车岗镇西部,距镇政府4千米。荔枝咀村东邻岐山村、南邻上村、西邻打吕村、北邻大塘三村,乡道Y299在村边经过。荔枝咀村形成于明朝末期,因后山多长有荔枝树且村庄建在山咀,故名荔枝咀村。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延寿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第六区;1961年隶属于车岗公社罗坝大队;1983年隶属于车岗区公所罗坝乡;1987年隶属于车岗镇罗坝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车岗镇罗坝管理区;1999年7月,隶属于车岗镇罗坝行政村。
该村始建于明朝末期(1585年),相传有涂久兴,涂久旺等四兄弟从云浮东安双燕坑迁来,后再有余姓余宗杰从云浮云城区河口街夹河村迁来(约在清朝康熙1662年)。黄姓太公从车岗镇上村黄姓迁来,黄氏已于80年代迁上县城。该村主要姓氏有:涂、余、黄姓。
2015年末,荔枝咀村户籍人口630人,其中,男性320人,女性有310人;80岁以上人数15人,最年长者年龄102岁(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 580 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12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有320人。实际在村人口580人,留守儿童7人。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方言新兴话。
该村属低丘陵区,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兼种植生态林、经济林。部分村民养鸡、养猪、养猪、养鸭。有的村民从事经商、有外出务工。现村民收入来源主要靠种养业收入和外出打工工资收入。
该村特色食品有:煎堆、油角、芋头糕、炒米饼、粽子、香芋扣肉、白切鸡、南乳肉、牛腩粉。凡春节、端午节、冬至等传统节日,都有做芋头糕的习俗。芋头糕亦称芋仔糈,将芋头洗净去皮切丝,炒香,和上粘米粉,放到蒸笼里面压实大火蒸熟,撒上花生碎,切开一块一块就可以吃了。该村粽子以馅多的糯米粽为特色。
该村1978年通电话,1996年通电,2005通自来水,2011年村道实现水泥硬底化,2015年通网络化。建成文化楼、文化广场、标准篮球场等文化设施。
在村入口处有一座雄伟壮观,气势磅礴的荔枝咀牌坊,题名“荔枝咀村大道”。建于1993年,坐西北向东南,高7.5米,宽4米。
涂氏宗祠,始建于1907年,又名“五桂堂”。五桂堂公祠为两进两厢房,两前房一天井布局,建筑面积320平方米。植庆涂家祠始建于1894年,祠堂内大门口有花岗岩大理石砌成。正门两石柱,屋檐的横梁装饰木雕两边刻有彩凤“福”与“寿”等方案。植庆堂为两进两厢有四房一天井布局。建筑面积220平方米。祠堂内两厢房分别是五桂房和玉书房,正厅有两石柱,一天井,两厢两房,正门有一屏风,屋檐有多幅灰雕画。
宗祠祠堂刻有一副对联,上联“五桂振家风山高水长百代馨靈猶赫濯”下联“十州昭世系瓜绵椒衍千秋俎豆祝馨香”。一进门有道屏风,中间有天井,左厢廊墙上有灰塑画。正厅有两石柱,神台有横幅:植庆堂,有一对联:植福遗后代,庆祥怡千秋。屋檐灰塑有花鸟,古诗,两侧有两个拱月门,共有两厢四房,前进有灰塑英雄会等多幅。
以上两宗祠均入选新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该村牌坊前面两边各有一座石雕狮子,牌坊后面有一幅画工精湛的山水画,两侧各有一扇小门,意味着吉祥如意。
荔枝咀炮楼始建于1930年,正方形建筑结构,长10米,宽10米。楼高共6层,每层的高度约有2.6米左右。该楼的建筑方式全是钢筋混凝土石墙,没有青砖其他的。每层的底部全用杉木作梁,再钉上杉板成为木阵,再安装上楼梯一层接一层往上至顶部。楼的每一层都有漏斗型状的枪眼和炮眼,炮楼从底部至顶部,全部都涂油粉刷成白色楼宇。楼体墙厚度约60厘米。该炮楼在2017年8月被列入云浮市第一批历史建筑。
该村村民主要的习俗活动有: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隆重的接土地神的诞日活动。该民俗活动约有300多年的历史了,举办人由该村人抽签确定为幸运者组织筹办,包括喃么、吃素、文艺演出等,资金自凑和义务捐款。扎大士,舞狮旺龙、喃么,去土地拜祭,后龙山,环村道走一圈,祈祷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该村民国时期就成立了武馆,由涂扬镳,涂道光等出任教练,是远近闻名的传统武术传承者。
(资料填报:余佛雄;初稿撰写:覃润来;总纂:梁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