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村村貌图 徐式艺摄于2018年
榕村,位于车岗镇境西部,距镇政府3千米。榕村东面、南面与车头村邻近,西邻罗坝村,北邻古墩。榕村在明朝中期约1630年间建村,因村庄附近有生长着连片的榕树,很有特色,故取名榕村。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延寿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第六区;1961年隶属于车岗公社罗坝大队;1983年隶属于车岗区公所罗坝乡;1987年隶属于车岗镇罗坝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车岗镇罗坝管理区;1999年7月,隶属于车岗镇罗坝行政村。
明朝中期,建村始祖陈氏从福建迁东安,再从东安迁入榕树,最早开村的;王氏于明末清初迁入,现在该村主要姓氏有陈姓和王姓。
2015年末,榕村户籍人口300人,其中,男性有160人,女性有140人;80岁以上人数4人,最年长者年龄92岁(男);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280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2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有6人。实际在村人口280人,留守儿童5人。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养殖业为辅。村民主要种植水稻、番薯、花生。兼有养殖鸡、鸭、鱼、猪等禽畜。现村民除了继续经营传统农业之外,还种植生态林、经济林。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为种养业收入及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
芋头糕,将芋头洗净去皮切丝,炒香,和上粘米粉,放到蒸笼里面压实,大火蒸熟,撒上花生碎,切开一块块就可以吃。该村粽子以馅多的糯米粽为特色,深受村民喜爱。
该村在1983年通电话,1991年通电,1995年通自来水,村道在2012年实现水泥硬底化,2015年通宽带互联网。
2015年春,投资金40多万元,建成文化楼,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能供村民们办喜事,用餐设宴,为村民议事会议决策的好场所。
明朝至清朝初期,村民全都是以木条、杉皮、茅草盖的草房;到清朝中期以泥砖、杉木、瓦盖的平房,形成坐东向西的建筑体系,逐步发展为青砖、杉木、瓦脊口的三间两廊或者五间两廊房屋。现在采用砖、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既通风又透光的楼房。
镬耳屋是榕村最具特色的建筑,属清代建筑。现尚存2座民居。镬耳屋,其主体建筑是镬耳墙,也叫鳌背墙,清一色青砖砌的屋宇山墙高于屋顶,上面呈半圆流线型,飞檐滴水,构成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形似镬耳,故名镬耳屋。
该村王姓炮楼,建于1909年,占地面积180平方米。陈姓炮楼,建于1909年,占地150平方米。整体建筑由门楼、围墙、炮楼组成。前为门楼,硬山顶,人字封火墙,门楼门口石门夹,有趟栊门,封檐板有花鸟木雕纹饰,门楼山墙与围墙接连。进入门楼为炮楼,炮楼用水磨青砖砌墙,楼高五层,各层内为木板楼,四边墙体有炮眼、枪眼,枪眼和炮眼用麻石做眼框。第五层楼面为钢筋水泥,四边护栏用花瓶式石湾陶瓷装饰。现炮楼结构保存尚好。
该村村民在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等节日祭神、祭祖。还保留着一些传统婚嫁、丧葬特色的民俗。
舞狮活动,每逢喜庆节日,都打锣打鼓,舞狮助庆。每年的春节或重大喜庆,他们都在各处舞狮庆祝。
(资料填报:陈源飞;初稿撰写:覃润来;总纂:梁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