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司背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司背村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司背村,位于新城镇中部,距镇政府0.4千米。

相邻自然村有北街社区北街村、锦水社区锦水村、州背社区州背村。始建于元至元二十三年(1287年),因叶姓人迁入而形成。此处是古新州与新兴州、郡、县治衙所在地。明代以前,新州州治在司背村西部,即今中山公园,县治在村东,即今第二幼儿园一带。明洪武二年(1369年),朝廷撤销新州建制,降为新兴县,属肇庆府。县分衙迁至旧州治,原县衙设为岭西道肇庆府按察司新兴县按察分司,清代仍为按察分司,村庄因处于按察分司背面而得名司背村。

元代属新州附城。明清时期,属新兴县附城街坊。民国时期,属新兴县附城街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一区;1958年,属红旗公社司背大队;1961年属城关公社司背大队;1983年属城关镇司背社区;1987年属新城镇司背社区;1989年属新城镇司背管理区;1999年属新城镇司背社区。

世居村民有叶、顾、张、陈、谢、侯、谭、阮八姓。新兴叶姓始祖叶秀真于元至元二十三年从江西赣州吉安辗转迁居至新州,在城北三挺村落籍后分支到县内各地。据《新兴顾氏族谱》记载为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入,顾仁杰由无锡潭冈村来新兴上任为学正,顾仁杰长子顾彦明留居新兴,为新兴顾氏先祖。张姓先祖张荣从南雄珠玑巷迁居至新会县桥亢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张志传,张志伦、张志纲三兄弟从新会迁居于新兴筠城,首先落户于北街,后来,北街张姓人分居到县内北门、司背等多处村乡。阮姓于明末从南雄珠玑巷迁英德,后分支新会、新兴。陈姓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从南雄珠玑巷迁至南海九江,后分支到新兴南外村和司背村。谢姓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从恩平迁来。谭姓于清咸丰年间从新会迁至新兴县沙亭村,后分支到该村。据《侯氏族谱》记载,侯姓人属新兴土著居民,唐代已经在新州东路布乾村传名乡一甲定居;至明代,侯可义迁居至筠城,次子居南城外安乐窝即今大地村,后来迁居至共成河,再有分支到东成镇扶桂村,其长子居城内北街,民国期间再有族人迁县公署东边,即今公园侧一带。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969人,其中男性384人,女性585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102岁(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264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969人。非户籍外来人口220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3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为辅,兼种花生、玉米,散养猪、鸡、鸭和鱼。1993年后,司背村的土地逐渐被开发为现代城市的道路、公共办公场所、商业经营场所和商品楼房小区。村民经济收入来源依有自主创业、个体经营或务工工资、集体经济分红。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玉米。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等。

该村1980年通电,1990年通自来水,1995年通电话,2000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10年通互联网。

城关镇第二幼儿园2015年在园幼儿900人,教职工48人。适龄儿童到锦水村的西街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是砖瓦木结构。民居在县衙后楼山,围绕村中几口大鱼塘而建。村南为下坊,三秀坊处于村庄西北部分,平安坊在村东,中旅社斜坡脚一带称“后楼山”或“拦路井”。传统民居尚存7座,均已出租。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清康熙年间,该村内曾建有“按察司”,后被民间购得,建立叶氏家祠。

清乾隆《新兴县志》记载:“城隍庙,旧在县西。洪武三年设新兴县,移于县治之东,知县程希灏建,弘治丙辰,知县蒙惠重修正祠五间,斋宿牲厨各一间,弘治戊午,知县熊鏖重修仪门,大理评事番禺陈文辅记,明万历二十五年,知县姚舜牧建后楼一座,阔三丈六尺,高一丈八丈(尺),甲辰正祠又圮,知县杨成乔重修,撰顺德黄仕俊记,国朝康熙十二年,知县李超重修,清康熙二十五年,知县徐煌修葺,建小厅庙左,清雍正十一年,正殿被火烧,知县许湜介率首事监生叶为宪等修理如故,并增高后楼,换塑神像,庙貌聿新,知县裘建记,庙址旧无弓丈,明主簿应阳吉丈量深一十一丈三尺,广一丈七尺,庙首前有店铺三间,租银四两八钱,又塘一口,东西各十一丈,南四丈三尺,北四丈五尺,租银一两钱,地方四甲神丁岁收租息奉香灯供洒扫。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原城隍庙前、后座殿已拆除,只留下中座大殿,成为城关镇人们政府驻地,于1987年被列作新兴县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顾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942年第一次修葺,1974年第二次修葺,1993年第三次修葺。宗祠建筑为四进深,俗称“连扯四座”,因此当地人都习惯称之为“四座厅”。厅堂中央靠里处建有六扇屏风门。屏风顶端悬挂着“城市山林”牌匾,是清康熙年间恩平县知事、岭南著名学者佟世男所题。牌匾今保存完好,与“经魁”、“亚魁”牌匾一起是四座厅内为数不多的珍贵文物,被司背顾氏视为“镇祠之宝”。传统婚嫁习俗有结婚前看家门、送报日、送聘礼、订嫁妆、照结婚相。结婚时男、女两家都要摆酒请客,女家摆酒用的肉、米、酒、菜大多是男家提供的。迎亲时男方要用车队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和亲友。宴席间新郎、新娘分别穿上西装、婚纱在门口迎客,席间新郎新娘向亲朋好友敬酒。

顾章贵,字平佐,号枢院,清道光八年(1828年)戊子科武举人,敕授武略骑尉,拣选千总。

顾章林,字桂一,号玉树,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癸卯科武举人,赏戴蓝翎,敕授武略骑尉,任四会城守永靖总司。顾章标,字名一,号端山,顾章林之弟,清咸丰二年(1852年)壬子科武举人,赏戴蓝翎,敕授武略骑尉,任抚标左营中军守备。顾锡奎,字乾瑞,号西垣,清道光九年(1829年)己丑科武进士,敕授武德骑尉,拣选守府水师营候补,奋勇征剿八排阵亡,赐祀昭忠祠,世袭云骑尉。顾三钦,字陶赓,号尧初,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丙午科武举人,前署督标分府补授增城右部分府,奉旨赏戴蓝翎,外题守府,历任增城三江守府。顾万年,号芝生,清咸丰二年壬子科武举人。顾殿能,字显明,号干谱,顾章林次子,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恩科武举人。顾殿徵,号南乔,又名长清,顾章标次子,清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武举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武进士,钦点营用守备。顾殿斌,号少友,榜名增康,又名仲清,顾章标三子,清光绪八年(1882年)壬午科武举人,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武进士,钦点蓝翎殿前侍卫。顾志忠,顾章华之孙,顾三钦之三子,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癸巳科武举人。顾云龙,顾章林之孙,清光绪十九年癸巳恩科举人,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任新兴县官立高等小学堂校长,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主编《新兴乡土志》。顾均,字泽平,号禧九,清咸丰元年(1851年)辛亥恩科举人,特授广州府东莞县教谕,清同治五年(1866年)任藩宪郭札委署兼理训导。顾鉴伯,是新兴县最早的中共党员之一,大革命时期曾任国民党新兴县党部执行委员、新兴县农民协会委员长等职,后历任开平、阳春两县联防大队长。顾锦泮(1885—1950),字香壁,号宾鲁,曾任广东省改良私塾委员会暨第一路检定小学教员委员会委员等职,聘请顾锦泮与吴树勋、叶翰壮等共同纂修《新兴县志》,撰有《运甓斋诗文集》《文章作法》《新兴县乡土教材》等。顾洪干,字梓材,抗日战争时期曾参与组建“新兴抗青督导队”,并担任队长。后出任国民政府军政部第二日本俘虏收容所上校管理员,抗战胜利后曾一度担任蒋经国的秘书,后赴台湾。顾耀庭(1888—1944),又名荣登,在复安船务公司当买办,有“民国船王”之称。1932年,顾耀庭返回家乡新兴县城,在县城东郊鼎村后的荒山兴建耀林园农场,种植了一千多亩的桐油树。还资助叶季壮在新兴创办育才中学和育德女子小学。此外,顾耀庭还专门购买了一大批“战用救护包”送到广西南部地区正与日军作战的国民革命军陆军第二十七集团军使用,而且他还多次捐款支援在上海与日军作战的蔡廷锴将军所领导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叶桂生(1923—1952),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抗美援朝中牺牲。顾登,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武进士,授卫府。

清光绪末年,村民叶春圃等人,前往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谋生。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