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车头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车头村全貌 徐式艺摄于2018年

车头村,位于车岗镇西北部,距镇政府1.5千米。车头村东面是三茂铁路和省道S276线;南邻夏龙村;西邻罗坝村、榕村;北邻古墩村、竹围村。省道S276线在村边经过。相传明朝年间在村南边和东边相连几个山头,连绵向北,酷似龙头,于是取名“龙头村”。由于龙头象征皇帝,与皇帝相冲,到清朝初,村中老人商议后改名为“车头村”。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延寿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一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第六区;1961年隶属于车岗公社车头大队;1983年隶属于车岗区公所车头乡;1987年隶属于车岗镇车头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车岗镇车头管理区;1999年7月,隶属于车岗镇车头行政村。

世居村民主要姓氏有:严姓、苏姓。车头村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约1330年)由严氏在车岗镇相塘村迁来以建村。苏氏、蒋氏、冯氏、温氏于清朝中期迁入车头村。后来蒋氏、冯氏、温氏都迁往外地。

2015年末,车头村户籍人口1780人,其中,男性950 人,女性有 830 人;80岁以上人数 30 人,最年长者年龄 96 岁(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的有1500 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打工的有 280 人。实际在村人口1500人,留守儿童19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有 50 人。世居民族为汉族,世居民系为广府民系,通用方言为粤方言新兴话。

该村属低丘陵区,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番薯、花生为主。部分村民养鸽,养鱼塘为副。也有部分村民外出经商,有的搞建筑,也有村民外出务工。现村民收入主要靠种养业收入,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和集体经济分红收入。

该村特色食品有:煎堆、油角、香芋糕、粽子、葱油排骨、白切鸡、牛腩粉、炆罗汉斋、香芋扣肉、南乳肉莲藕。特色美食为鱼丸鱼面,村内每逢大节日、婚男嫁女必有的菜色,作为该村的美食特色。

该村1993年全村通电,2003年通自来水和电话,2013年通网络。很多人都建起了楼房,用上煤气和自来水,摩托车,小部分人用上了小汽车。

在1997年铺设了水泥路,并装上太阳能路灯,与省道连接。村内各路口装上了40支监控摄像枪。村内设有医疗站一间,老人活动中心一间。

村东面设有文化室一间,文化广场一个,村东面设有小学一间,有7个班。

在省道S276线公路边,建有一座雄伟壮观的水泥钢筋结构的车头村牌坊,始建于1995年。座西南向东北,高8米,宽20米。

镬耳屋是车头村最具特色的建筑,属清代建筑。现尚存10座古镬耳屋,其主体建筑是镬耳墙,也叫鳌背墙,清一色青砖砌的屋宇山墙高于屋顶,上面呈半圆流线型,飞檐滴水,构成起伏有致的天际轮廓线,形似镬耳,故名镬耳屋。

丕谟严公祠始建于清朝年。重建于1984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含空地)。其布局为三进四房二天井,祠堂正门两石柱屋檐等处有木雕装饰。严克扬公在当时四川任巫山都郡府,朝廷拨款而建,取名用严克扬公父亲丕谟的名字作宗祠名,故名“丕谟严公祠”。

肖岩堂公祠始建于1300年,重修于1926年。占地面积5000平方米(含空地)。该祠堂是用村始祖太公的名字命名。始祖太公名严弼,字良铺,号肖岩。宗祠用作严氏兄弟共商村事及供奉先人之用。

赞任严公祠始建于清朝,重修于1999年,占地面积4500平方米(含空地)。该祠堂用严赞任名字所起。

其中丕谟严公祠和赞任严公祠入选新兴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

牌坊两边刻有楹联。近公路一对联:“车进乡明政通人和皆盛世,头顺道廣民康物阜尽峥嵘”。

该村有清湖古庙,取自现庙前在当时一个叫泥鳅湖,(上至现车头村入口,下至现庙前)当时湖水十分清澈,村民为了敬崇大王,每年大王诞,村民都到这里上香拜祭。传说大王能保佑村民风调雨顺,生活富裕,民众安康。且保佑新婚夫妇生儿育女。而建的庙宇,名称取清湖庙。

车头村设立纪念碑纪念1924年9月为了抵御以张珠(今新城镇云吟村委大坞村人)、陈波(今车岗镇洞表村委迳口仔人)等为首的盗贼洗劫车头村而牺牲的村民严贤仿等青年。

历史事件:2001年1月25日蕨村、车头两村共200多名村民在省道S276线车岗圩口路段打群架。

严泰申,生于1918年,民国时任车岗三乡联防处主任,兼同洞乡乡长。

严克扬,生于1658年,曾任四川巫山都閫府,(相当于现今地级市长)。

严延秀,于1900年创办延秀书室,即现在的车岗中学。

(资料填报:严北强;初稿撰写:梁洁华;总纂:梁洁华)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