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街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北街村,位于新城镇中部,距镇政府1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水东社区水东岸村、司背社区司背村、州背社区州背村。始建于元中期,由叶姓人迁入而形成。该村在新兴古城池北门入城主道而得名北街村。清康熙《新兴县志》记“北街:自十字街至北门长二百余丈”。原十字街即今北街、州学街与东街相交位置。
元代,属新州附城郡。明清时期,属新兴县附城街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一区。1952年属城关镇水东乡;1958年属红旗公社北街大队;1961年属城关公社北街大队;1983年属城关镇北街社区;1987年属新城镇北街社区;1989年属新城镇北街管理区;1999年属新城镇北街社区。
世居村民有顾、叶、陈、张、李、杨、彭、梁、黄、苏、郭、邹、侯、谭、黎等姓。叶姓先祖叶秀真于元代中期从江西吉安辗转迁居至新州,在三挺村落籍后分支到县内各地,北街村叶氏属叶秀真孙子叶永盛后裔。顾仁杰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由无锡潭冈村来新兴上任为儒学,顾仁杰长子顾彦明留新兴,为新兴顾氏先祖。陈章甫后裔于宋末由南雄珠玑巷迁居至新会冈州,后迁居新州洞口三挺村,再分支到大稳;明代再由大稳迁居至县城北街村。张荣从南雄珠玑巷迁居至新会桥亢村,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由张志传、张志伦、张志纲三兄弟从新会迁居于新兴筠城;清嘉庆十年(1805年)由张季兴出资,在北街村购得简圣祥石屋一座,增建为张姓家祠。后来,北街村张姓人分居到县内北门、司背。其他姓氏也继后迁入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936人,其中男性447人,女性489人;80岁以上15人,最年长者10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34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工作59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332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82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兼种蔬菜为主,兼有裁缝业等。改革开放后,多数村民从事个体经营或到企业务工,也有村民出租房屋。村民收入来源有务工、商业经营、房屋出租、集体分红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香芋糕。
该村1970年通电,1971年通电话,1983年通自来水,2002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2010年通互联网。适龄儿童到位于锦水村的西街小学就读。
北街是典型的古代城中街坊,以只有四五米宽的北街为主轴线,两旁建筑林立。传统民居尚存12座,均已出租。改革开放后,村民逐渐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北街村有兴龙寺、五贤祠、顾氏宗祠、叶姓大屋。顾氏宗祠,曾作为县粮食加工厂、仓库,宗祠部分结构被改动,尚保存主体建筑。有许多古代大宅院。多座大屋由围墙圈护着,建有一个或两个门楼供人出入。有代表性叶姓大屋,建于康熙年间,占地2000多平方米,是砖瓦木石结构,分为门楼、丹墀、正屋与副屋。门楼面向北街,门额悬挂“儒林郎”牌匾,通过门厅,门厅正面原来建有一支小文笔,丹墀面积近500平方米。南面有花岗岩石铺设井台的古井。主屋坐北向南,两正、两副共四间,均为三间三进、俗称“连扯三座”布局。房顶为硬山顶结构,三板大石墙根,水磨青砖到顶,镬耳山墙,灰塑博古脊。整座建筑无论石刻、灰塑、木雕都展现出很高的建筑艺术水平。民间称为“北街花屋”。新兴民谚“甘家书房、李家屋,不及北街花猪簏”即指其为新兴民居之首。北街村花屋保存完好,改革开放后,为改善住房条件,花屋业主纷纷拆旧建新,建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新楼房。2015年,门楼翻新装饰。
传统丧礼有其举丧、入殓、出殡、送葬、做法事等。
传统节日有农历十二月二十三祭灶;除夕贴春联;正月初一开门迎福和拜年;清明节扫墓;端午节包粽子;七月十四祭祀先人;中秋节团圆赏月;重阳节登高;冬至包粽子。
旧时以娶嫁县城为荣,因此,北街与邻近州学街结亲者甚多。虽然男女家近在咫尺,但在迎娶过程中,为了隆重其事,迎亲时,往往会环绕新兴县城走一圈,于是形成新兴谚语“北街嫁州学——赚得运”。
叶士彰(生卒年不详),县庠贡,敕赠六品儒林郞,出资建造北街花屋。顾学尧(生卒年不详),道光年间武进士,曾任两广总督林则除的督标中军,武略骑尉,从五品。顾增康(生卒年不详),又名仲清,光绪八年(1882年)壬千科武举,光绪十五年(1889年)武进士。顾殿征(生卒年不详),又名长春,光绪五年(1879年)己卯科武举,光绪二十年(1894年)甲午恩科武进士。陈汉成(1949—),曾任新兴县副县长、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光绪十五年(1889年),城东文昌桥被大水冲塌桥柱,修费浩繁,叶尧阶悉力筹修完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