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康村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平康村,位于新城镇西南部,距镇政府0.4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塘背社区塘背村,沙亭社区沙亭村,茅园社区西门村、茅园村。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因严姓人迁入而形成。早前叫平岗村,有罗姓人、康姓人居住。洪武十三年,严俊号上秀,从肇庆迁来平康村居住。由于该村地势平缓,且村北、东、南有鱼塘环绕,于是把平岗村改为平康村。
明清时期,属新兴县仁丰都。民国时期,隶属新兴县第一区。1958年属红旗公社平康大队;1971年属新兴县环城公社建新大队;1983年属环城区平康乡;1987年属环城镇平康行政村;1989年属新城镇平康管理区;1999年属新城镇平康社区。
世居村民有严、梁、李、苏、区、简、陈、林姓。严姓于北宋时由河南经广东南雄珠玑古巷迁至云浮洞源,宋末分支从洞源迁到肇庆,明洪武十三年从肇庆迁来该村。梁姓于明天启元年(1621年)从南海迁至该村。李姓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从新城南外村迁来该村。苏、区、简、陈、林等姓从县内乡村进城务工,并在该村定居。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391人,其中男性674人,女性717人;80岁以上39人,最年长者9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741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650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20人。祖籍该村港澳台同胞73人。祖籍该村的华人华侨6人,主要分布在美国、法国。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兼种玉米等杂粮。也有村民从事耕山、建筑业,兼养少量猪、鸡、鸭。20世纪80年代以后,部分村民从事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也有村民承包土地、鱼塘、山场,部分年轻外出务工。村民经济收入来源靠农业、务工、商业经营、服务业经营、集体经济分红、出租房屋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玉米、甘蔗、木薯、香芋等。传统食品有香芋糕、煎堆、油角、粽子、炒米饼。
村中有凉水拌凉饭的习惯。耕作区离村遥远,村民为了节省来回走动的时间,在早上去劳作时,把中午吃的饭随身带去,劳作一上午后,至中午吃饭时就把带出去的午饭和着山间的泉水混在一起吃。早上带去的饭此时已凉,山泉水(新兴话)叫山涧水,所以这种吃法被称为凉水拌凉饭。
该村1969年通电,1969年通电话,1995年通自来水,2010年通互联网,2015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平康社区办公楼有农家书屋,藏书1250册。平康小学,建于1968年。学生为来自平康村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有6个年级8个班,在校学生398人,教师19人。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现有有3座镬耳屋,皆建于明末。严氏宗祠,有500多年历史,占地270平方米。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房。每座占地60—80平方米。
传统婚嫁习俗中保留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内已很少见到,但在结婚前送报日、送聘礼、订嫁妆礼节仍然存在。结婚时男、女两家都要摆酒请客,女家摆酒用的肉、米、酒、菜大多是男家提供的。迎亲时男方要用车队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和亲友。宴席间新郎、新娘分别穿上西装、婚纱在门前迎客,席间新郎新娘向亲朋好友敬酒。传统丧葬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该村有舞火龙习俗。民国时期,舞火龙到县城巡游,举着“平成大地龙飞舞,康乐富贵颂太平”的牌对,被人题辞“十载卧老龙,吞吐五湖波浪;一夜征东海,转出万里风云”,长时间被人称颂。
严贞,号守正(生卒年不详),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乙末科进士,任江西饶州鄱阳县知县,建严氏宗祠。作有咏“新昌八景”之《筠城旭日》诗一首:“修篁环翠绕危墙,外带青山拱四方。白昼秋云生玉籁,清晨月色出扶桑。神京北考关河远。卉服南来绎路长。举手长安天咫尺,康衢来壤咏陶唐。”严良雄(生卒年不详),明末人,考授县丞奉,委广东潮州场大使。严良佳(生卒年不详),武举人,考授卫千总。李伟钊(1942—),曾任广西柳州铁路局局长,广西自治区政协委员。区文强(1934—),曾任河南省郑州市规划局副局长,受过国务院嘉奖。严正山(1948—),曾任云浮市政协副主席。严树海(1962—),曾任郁南县副县长。严圣1965—),国家海洋局科学考察船“向阳红”船长,高级工程师。梁全长(1954—1979),解放军班长,1979年2月在中越边境战中牺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