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料村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井料村,位于新城镇中部,距镇政府约0.3千米。相邻自然村有州背村、茅园社区茅园村、桥亭社区桥亭村。始建于南宋宝祐元年(1253年),因陈姓人迁入而形成。由于地下泉眼密布,随处都可以挖到水井而得名,取名井料村。地处城北丘陵地带,有小山岗、荔枝园。
宋元时期,属新州附城。明清时期。属新兴县附城街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一区;1958年属红旗公社州背大队;1964年属环城公社州背大队;1983年属环城区州背乡;1987年属环城镇州背行政村;1989年属新城镇州背管理区;1999年属新城镇州背社区。
世居村民有黎、陈、邹、曾四姓。陈姓于北宋从江州义门分迁至广东南雄保昌,南宋迁至新会冈州(今新会区会城镇);南宋宝祐元年,陈章甫及堂兄弟陈威甫、陈英甫从新会冈州迁居至新州,最早在洞口三挺村落籍,井料陈姓即属其中分支。黎大宗(又名大昌,字程南,号万九),于元皇庆二年(1313年)从阳春迁到该村。曾姓于民国时期从东安县(今云浮市云城区)迁到该村。邹姓与曾姓是同乡,也随着曾姓迁至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户籍人口1022人,其中男性483人,女性539人;80岁以上61人,最年长者92岁(男);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022人。非户籍外来人口131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兼种植有花生、茨菇、莲藕等。兼养殖鸡、鸭、猪、鱼。20世纪60年代办砖瓦厂、炮竹厂、粮食加工厂。近年来,主要经营是集体土地出租、厂房出租、个人住宅出租,村民有的外出务工,也有村民养鸡、猪、鱼,从事运输业、建筑业等。村民经济来源为商业、农业、集体经济分红、务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莲藕、茨菇。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香芋糕、粽子、炒米饼等。
省道S113线从村边通过。该村1978年通电,1986年通电话,2005年通自来水,2010年通互联网,2012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适龄儿童到位于州背村的州背小学就读。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部分是杉木盖瓦的舂墙体的房屋,部分房屋是青砖墙,盖瓦,部分是泥砖墙内架杉木瓦盖房。改革开放后,村民陆续建起钢筋混凝土结构楼房。
黎姓始祖墓,位于村北新兴一中球场以西,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为新兴黎姓始祖黎大宗夫妇合葬墓。原处于井料岗下大塘头,因1931年县立中学迁址至井料岗,学校不断扩建,井料岗已被推平为校区,古墓被周围民居包围。
贞寿之门牌坊,建于清代中期,是官府为旌表井料村内一贞妇所建。牌坊四柱三间石结构,皆有匾额,都刻有文字,“贞寿之门”和“寿凤”的篆体字。正间高约5米,边间高约3.5米,整体宽约8米,正间内宽约5米,边间内宽约1.2米。贞寿之门牌坊与龙山国恩寺山门牌坊为新兴县现存两座古代石造牌坊,均已被列为新兴县文物保护单位。
圣天宫,建立时间不详,是青砖瓦木结构,保存现状良好。相文庙,始建时间不详。元末黎大宗次子黎文德组织乡民抗贼,最终平定盗寇立下彪炳战功。后人感恩其德,为黎大宗、黎文德立像,供奉在相文庙内。原建筑已塌,2013年重建,占地130平方米。
文井,其原址在今文井路,始建于何时已经失考。相传,此井一旦井水满溢,则预兆新兴将有人科举得意,所以取名为“文井”,文井水甘冽清甜,为新兴县城附近之名泉。明人王大用曾作《文井记》。
传统婚嫁习俗有看家门、送定、报日子、送聘金、盘嫁妆、接亲、送亲、拜堂和喝媳妇茶。传统丧葬中的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流程还延续。随着丧葬习俗简化,大多数村民将每七天一祭直到百日祭,简化为在出殡日一次性祭拜。
据《新兴县志》记载,黎常是明永乐四年(1406年)进士,曾任福建监察御史。任职期间,黎常引进福建状元红荔枝回到州背井料岗过龙地种植,因地理气候改变,状元红在新兴变得果小、鲜红、核小如米粒、肉脆味香,品质优于其他地方,因而得名“新兴香荔”。《新兴县志》《罗浮志》《广东新语》《广州杂记》等文献皆称颂新兴香荔品质优良。明清时期曾作为贡品上送朝廷。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新兴知县王耀曾到任,深察民情,于县署后旷地(今中山公园)种植香荔百余株,作为解贡之用。1951年,华南植物园的技术员把新兴香荔树苗送到苏联试植。1974年,新兴香荔参加法国巴黎国际博览会获得好评。2012年,新兴香荔成为新兴县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黎国彦,曾任正团级军队干部。黎贵犹(1943—),1963年从新兴一中考入清华大学工程力学数学系,曾任新兴县工交系统党委书记、新兴县经济体制改革办公室主任。
1984年9月,新兴县文物普查队与广东省肇庆地区文博专家到井料岗勘查采集得到春秋战国时期夔纹、菱格纹、曲折线陶片3种。经鉴定属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