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背村村貌(严明锋摄于2019年)
州背村,位于新城镇中部,是镇政府的所在地。相邻自然村有司背社区司背村,茅园社区茅园村、井料村。始建于唐乾元元年(758年),由江姓人、蒋姓人、孔姓人迁入而形成。因村庄位于新州府衙之后,以得名州背村。
唐、宋、元时期,属新州附城郡。明清时期。属新兴县附城街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属新兴县第一区;1958年属红旗公社州背大队;1964年属环城公社州背大队;1983年属环城区州背乡;1987年属环城镇州背行政村;1989年属新城镇州背管理区;1999年属新城镇州背社区。
世居村民有江、蒋、孔、黎、顾、欧、张、叶、梁等姓。江姓、蒋姓、孔姓于唐乾元元年南迁至该村,后于宋末举家迁往开平大沙。黎姓原居阳春南乡都河村,元皇庆二年(1313年)黎万九和族人从阳春迁居到新州城北郊井料村,后迁到该村。顾仁杰原籍江苏省无锡谭江村,于明洪武元年(1368年)迁至新州上任儒学,后落籍新兴;顾仁杰长子顾彦明子孙分别迁到县内州背、枫洞、北街、司背、中黄等村庄。欧姓于南宋时从广州迁居至新州北路 头村,后迁居县城南仓夏村,从仓夏迁至城内州学街,再从州学街迁至该村。张姓于清代中期从西门村迁至该村。叶姓于清代中期从北门村迁入该村。梁姓于清代末从珠三角地区迁到该村。世居村民为汉族,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2015年末,户籍人口1573人,其中男性756人,女性817人;80岁以上96人,最年长者99岁(女);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11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573人。非户籍外来人口69人。祖籍该村的港澳台同胞63人。
传统经营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业为辅,兼种花生、慈姑、莲藕,兼养少量鸡、鸭、猪、鱼。20世纪90年代后,村民有的进入政府部门工作,有的外出务工,也有村民养鸡、猪、鱼,从事运输业、建筑业等。村民经济来源为商业、养殖业、物业出租、集体经济分红、务工等。
传统农产品有大米、花生、莲藕、茨菇。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香芋糕、粽子、炒米饼等。省道S113线从村北经过。该村1974年通电,1976年通自来水,1998年通电话,2010年通互联网,2012年实现村道水泥硬底化。
州背小学,建于1966年。学生为来自州背社区的适龄儿童。2015年,设有6个年级共28个班,在校学生1306人,教师67人。
悦梅坊有一棵古榕,约500年树龄。珠江电影厂在新兴摄制电影《观音今年十二岁》时,有不少场景在此树下拍摄。
传统民居为广府民居,部分是以杉木盖瓦的舂墙屋,部分房屋是青砖墙,盖的瓦木房。有的是泥砖墙、盖杉木瓦的房。传统民居尚存3座,均已出租。改革开放后,村民盖起了钢筋水泥混凝土结构楼房。
悦梅坊黎氏公祠,位于原悦梅坊村内,建于明末清初,占地约380平方米,是三间两进砖瓦木石结构,墙脚为三板大石,青砖到顶,硬山顶,碌筒瓦,博古脊。前门廊有石台阶、石楹柱、匾额、门罩、门墩一进前厅,中间有天井,左右厢房、抚廊,后进有分房太公黎悦梅及其家族先人牌位。有门楼、丹墀,夯土墙体。围墙是马头墙造型,正屋前有三级石台阶。整体保存完整。
州背顾氏祠堂,祠堂由顾鸣鸾于明万历十年(1582)始建,此后屡有修葺扩建。祠堂占地530平方米,为三间四进式,前门廊,有楹柱,祠堂对联为“虎头世泽,麟趾家声”。
悦梅坊福胜庵,又名州背庵,前身静慈庵。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在原址以东几十丈辟地新建一座三间两进的庵堂,改名福胜庵。福胜庵曾多次修葺、扩建堂舍。堂舍面积约300平方米,是五间两进、硬山顶砖瓦木结构。首进正间为韦陀殿,两旁廊房为僧舍、膳房;正中有天井花坛;二进为大雄宝殿,左右厢房为僧舍,北廊祖堂。1991年,重塑福胜庵内的神像。2010年,重建该庵,是水泥混凝土结构。福胜庵内原韦陀殿内墙上镶嵌着由清乾隆三十三年至1918年每次修缮庵堂的原因和捐资助者的芳名刻碑。相传福胜庵内的所有楹联都是清乾隆(1738年)戊午科举人河头河仔口(其时属东安县)人曾受一撰写。
传统婚嫁习俗有在结婚前担订婚茶、送报日、送聘礼、订嫁妆礼。结婚时男、女两家都要设宴请客,女家宴请用的肉、米、酒、菜大多是男家提供的。迎亲时男方要用车队到女方家迎接新娘和亲友。宴席间新郎新娘分别穿上西装、婚纱在门前迎客,拍结婚照。宴请时新郎新娘向亲朋好友敬酒。
顾鸣鸾(1563—1631),字汉望,号端所,例赠昭勇将军。应肇庆府学贡,以行经教授生徒二十多年。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新兴知县冯梦龙(仲田)之子冯祖望为顾鸣鸾门人,冯祖望中崇祯四年(1631年)辛未科进士,冯祖望门生薛寀又中得进士,薛寀曾为太师傅顾鸣鸾所作的《顾姓渊源录》作序。雍正六年(1728年),新兴县为旌表顾鸣鸾孝义,将其崇祀于县忠义孝悌祠。顾鸣鸾19岁创建州背顾氏祖祠,并置立义田用作蒸偿。顾仲敬(1607—1663),字简之,号居临,又称参戎公,邑文庠生,札授昭勇将军,实授新兴县城守,顺治四年(1647年)邑城被围,顾仲敬统率乡勇全力保卫筠城,顺治十一年(1654年),李定国攻占新兴城,将顾仲敬一子一孙杀害。顺治十四年(1657年),知县事汤申委顾仲敬为参将,团练乡勇,后顾仲敬剿抚驻扎在大 的南明部队有功,被旌表在县忠义孝弟祠。知县查蜚英曾为顾仲敬作寿序。
顾天显(1640—1696),顾仲敬继孙,字绍休,号锦闉,邑廪膳生、教习京师、勅授儒林郎、廉州府教授,兼钦州灵山、琼州、崖州学事。曾与侄顾兆祯捐资修葺州背宗祠。赠牌匾“铎震廉阳”供于祠内。顾天显曾两度被举为乡筵正选,知县事李廷凤旌曰“清世名儒”,后被祀于新兴县忠义孝悌祠。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进士、新兴知县李彦瑁,曾为顾天显撰《锦闉公五十一寿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