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竹仔村,位于大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竹园村、合水村。该村始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因潘姓人迁入定居而形成。因初建村时,此处长满竹林,人们称之为丹竹,故此得名丹竹仔村。该村地处丘陵,山多林密,百川汇集的溪流较多,适合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清朝时期,隶属于新兴县仁丰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四区;1958年隶属于里洞公社合河大队;1961年隶属于合河公社合河大队;1983年隶属于大江区合河乡;1987年隶属于大江镇合河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大江镇合河管理区;1999年7月起,隶属于大江镇合河行政村。
该村世居姓氏只有潘姓。潘氏族人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从附近的合水村搬迁到该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88人,其中男性55人,女性33人。80岁以上2人。最年长者86岁(男);实际在村人口45人;农村留守儿童5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42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43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经济作物种植花生、木薯、大豆、蔬菜、果树、经济林木等,畜牧业以饲养鸡、鸭、猪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村民除了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有的村民进厂务工,有的自主创业,主要有与温氏合作养鸡,建筑业、餐饮业、种植业。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种养业收入、务工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收入等。
特色传统农产品有大米、木薯和林木松、杉。杉特点木质坚、生产期长、杉直、长,大不易变形。木薯大条、淀粉多。传统节庆食品有油炸糍、油炸角、炒米饼,圆仔、糯米艾糍、咸肉粽、碱水粽、月饼。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时,有吃姜醋猪脚、鸡蛋的习惯。姜醋猪脚鸡蛋有其特色,甜中带酸,猪脚肉爽口。制法方法用猪脚(手)一只,鸡蛋,黑甜醋,少许花生油,生姜。把姜洗净切每片1厘米厚,把猪脚(手)洗净去毛斩块,用滚水滚5分钟,再用清水漂洗干净,捞起滤干水分。将鸡蛋原只煮熟,去壳。烧镬下油爆香姜及猪脚,加盐,拌匀,倒到瓦煲,再加入鸡蛋,黑甜醋,煲30分钟时间便成。
1981年通电,1983年安装电话,2000年通自来水,2002年通网络,2008年实现村道硬底化。该村适龄儿童全部到位于水汶表村的逸夫小学读书。
传统民居属广府民居,尚存16座。传统民居为土木结构,多数坐西向东,聚落呈块状分布,建筑特色为硬山顶,盖灰瓦,泥砖墙体,两房一厅,两廊一天井布局,每座建筑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改革开放后,村民建的房屋是用砖、钢筋、混疑土结构,建成一层或多层结构楼房。有的用瓷片张贴墙体,用琉璃瓦盖房顶,每座占地面积有80-100平方米,房屋排列整齐,巷道纵横交错,贯通全村。
该村一直与合水、竹园两村在合水村做上元节。每年年初七晚开始,村民到合水村的五显庙抬各佛像到村中礼堂,请喃呒佬诵经、诵读、晨拜、礼佛祭祖、供佛、祈福,活动一直做到初十结束,村民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身体健康。
该村习俗主要有春节前的祭灶、岁末守岁、张贴春联;春节的开门迎福和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上灯;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裹粽子祭河神;中秋节团圆赏月等。婚嫁习俗有踏家门、择日子、送聘礼、接新娘、闹洞房、三朝回门等。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禁止土葬,一律实行火葬。其程序包括竖灵、收殓、引灵、接体、奠礼、出殡、火化、安葬,其中家人守孝,至亲戴孝,逢七祭供等依然存在。
该村有一间民房在解放战争时期,曾是广东人民解放军广阳支队第七团后方医疗站,在抗战时期为伤员疗伤提供后勤保障,目前该房屋保护较好。
(资料填报:潘北杰;初稿撰写:刘新球;总纂:刘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