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蓝厂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蓝厂村,位于大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6.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横岗村、水汶村、大坪村、滑石坑村。该村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因谭氏族人迁入定居而形成。相传初建村时,村里人以种蓝(用来染衣料顏色的一种植物)为主,因此取名蓝厂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山多林密,百川汇集,溪水长流,方便村民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

清朝时期,隶属于新兴县仁丰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四区;1958年隶属于里洞公社合河大队;1961年隶属于合河公社合河大队;1983年隶属于大江区合河乡;1987年隶属于大江镇合河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大江镇合河管理区;1999年7月起,隶属于大江镇合河行政村。

该村主要姓氏是谭、张2姓,最大姓是谭姓。谭氏族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从合水村搬迁至该地;建村后,祝氏从滑石坑村迁居此地;张姓于清道光三年(1823年),从附近的幌伞岗迁至该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祝氏迁居水汶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231人,其中男性119人,女性112人;80岁以上6人,最年长者85岁(女);实际在村人口40人;农村留守儿童3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5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91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经济作物种植花生、木薯、大豆、蔬菜、果树、经济林木等,畜牧业以饲养鸡、鸭、猪等。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村民除了继续经营传统的农业生产之外,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有的村民进厂务工,有的自主创业,主要有与温氏合作养鸡,建筑业、餐饮业、种植业。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种养业收入、务工工资性收入、商业经营收入等。

特色传统农产品有大米、木薯和林木松、杉。杉特点木质坚、生产期长、杉直、长,大不易变形。木薯大条、淀粉多。传统节庆食品有油炸糍、油炸角、炒米饼,圆仔、糯米艾糍、咸肉粽、碱水粽、月饼。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时,有吃姜醋猪脚、鸡蛋的习惯。

1983年通电,1993年通电话。2006年,蓝厂村建设环村道路,2007年实现村道硬底化,2008年通自来水,2008年通网络。2013年,建设篮球场并增设乒乓球台等健身器材,在村道内增设路灯照明。大部分村民搬入楼房居住。该村适龄儿童全部到水汶表村的逸夫小学读书。

传统民居广府民居,尚存45座。村落大部分坐西向东,传统民居为土木结构,建筑特色为悬山顶,盖灰瓦,泥砖墙体,两房一厅,两廊一天井布局,每座建筑面积约80平方米。改革开放后,村民将传统民居拆除建造钢筋混凝土楼房。   谭氏宗祠,位于蓝厂村上,建于清朝末期。宗祠坐西向东,一进二廊一天井布局。中路面阔10米,大厅深10米,建筑占地面积100平方米。宗祠为砖瓦木结构,悬山顶,盖黄色琉璃瓦,屋脊有双龙戏珠造型,红砖墙,水泥铺地。门额石板上刻有“谭氏宗祠”字样,于2001年重建。

张氏宗祠建于清朝末期。宗祠坐西向东,一进二廊一天井布局。进深10米,建筑占地面积60平方米。宗祠为砖瓦木结构,硬山顶,盖黄色琉璃瓦,屋脊有双龙戏珠造型,红砖墙,水泥铺地。门额石板上刻有“张氏宗祠”字样,于2002年重建。村有北帝庙,庙内有北帝、观音菩萨神像,于2014年2月28日重建,2014年6月20日落成。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为北帝诞辰,附近村民齐来供奉。

1987年编写《谭氏家谱》,族谱记载谭氏世系。据《谭氏家谱》记载:“谭氏始祖万庄公先由新会分支至肇庆、新兴天堂,后六世祖龙兆公迁往蓝厂”。

该村节令习俗有春节前的祭灶、岁末守岁、张贴春联;春节的开门迎福和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上灯;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裹粽子祭河神;中秋节团圆赏月等。婚嫁习俗有踏家门、择日子、送聘礼、接新娘、闹洞房、三朝回门等。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禁止土葬,一律实行火葬。其程序包括竖灵、收殓、引灵、接体、奠礼、出殡、火化、安葬,其中家人守孝,至亲戴孝,逢七祭供等依然存在。

村民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诞,四月十八日华佗诞,村民到合河祖庙礼拜,祭祖,祈福,吃斋宴等。八月初三日六祖诞,九月二十八日华光诞,

(资料填报:谭炳秋;初稿撰写:张进炎;总纂:刘新球)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