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史文化

当前位置:首页 - 村史文化

​蓝青坑村
来源:新兴县图书馆 访问量:

蓝青坑村,位于大江镇西南部,距镇政府9千米,该村四面环山,无相邻自然村。该村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因潘姓族人迁入定居而形成。该村分南、北两块而建,南侧村原名取蛤乸石,因为村前农田中有一块形似青蛙(地方语蛤乸)的石头,故取名蛤乸石。而北侧村所在地形仿似一个田螺状的得名田螺仔。因为南侧村农户从蓝青坑迁出,后来人们统一改称蓝青坑村。坐落于丘陵地带,四面环山,东面是大角坑山脊及支河流,南是黄狗二尖山脉连丹竹坑山脊及支河流,西面是田螺仔山脊,北面是铁厂脊山脉支靠背后山。

清朝时期,隶属于新兴县仁丰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四区;1958年隶属于里洞公社合河大队;1961年隶属于合河公社合河大队;1983年隶属于大江区合河乡;1987年隶属于大江镇合河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大江镇合河管理区;1999年7月起,隶属于大江镇合河行政村。

该村主要姓氏有潘、张、黄3姓,潘姓为最大姓。潘姓族人于清乾隆三年(1738年),从新兴县集成官洞村搬迁到合河的合水村,于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再从合水村搬迁到此地;黄氏族人于清嘉庆三年(1798年),从合河横岗村搬迁至该地;张氏族人于清道光九年(1829年),从附近的思贤村坑村搬迁至该地。

2015年末,户籍人口212人,其中男性120人,女性92人;80岁以上1人,最年长者82岁(男);实际在村人口40人;农村留守儿童8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33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172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传统经济以农业为主,粮食作物主要种植水稻、番薯等,经济作物种植花生、木薯、大豆、蔬菜、果树、经济林木等,畜牧业以饲养鸡、鸭、猪等。20世纪80年代以后,大部分青壮年到珠三角地区务工。进入90年代以来,村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为种养业收入、务工工资收入、商业经营收入等。

传统节庆食品有油炸糍、油炸角、炒米饼、圆仔、糯米艾糍、咸肉粽、碱水粽、月饼。妇女生小孩坐月子时,有吃姜醋猪脚、鸡蛋的习惯。

1983年通电;1996年通电话,2002年通网络,2007年全村村道实现硬底化,2010年通自来水。大部分村民住进了新建的楼房。该村适龄儿童全部到位于水汶表村的逸夫小学读书。

传统民居的广府民居,有32座。民宅坐北向南,房屋排列分块状,巷道纵横交错,贯通全村。传统民居为土瓦木结构,建筑特色为悬山顶,盖灰瓦,泥砖墙体,两房一厅,两廊一天井布局,每座建筑面积约100平方米。改革开放后,村民建的房屋是采用砖、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或两层以上的楼房。有的瓷片张贴墙体。

蓝青六祖庙,在1966年曾经被毁,于2009年重建,位于蓝青坑村的放坑口处,坐西北向东南,分成三间平房,一进二廊布局。中路面阔8米,右侧进深8米,建筑占地面积64平方米。六祖庙为混凝土结构,悬山顶,盖黄色琉璃瓦,屋脊有双龙戏珠造型,红砖墙,水泥铺地。门额石板上刻有“蓝青六祖庙”字样。六祖庙于2014年重修,在庙右侧搭建了一个200平方米铁皮棚用作六祖诞醮期间的祭品摆放。

村中保留的节令习俗有春节前的祭灶、岁末守岁、张贴春联;春节的开门迎福和拜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上灯;清明节祭祖扫墓;端午节裹粽子祭河神;中秋节团圆赏月等。婚嫁习俗有踏家门、择日子、送聘礼、接新娘、闹洞房、三朝回门等。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禁止土葬,一律实行火葬。其程序包括竖灵、收殓、引灵、接体、奠礼、出殡、火化、安葬,其中家人守孝,至亲戴孝,逢七祭供等依然存在。

蓝青坑村历来有六祖诞醮的习俗,每年农历的八月初三,蓝青六祖庙都会举办六祖诞期。每隔三年都会隆重举行一次,醮期会做三日三夜,寓意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资料填报:潘木材;初稿撰写:盘水明;总纂:刘新球)

电话:0766-2884505 邮箱:hdtsgz@163.com
地址:广东省云浮市新兴县惠能广场新兴县图书馆(百合花城1期东侧约100米)
版权所有 新兴县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