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坑顶村,位于大江镇西北部,距镇政府3.5千米,相邻自然村有梭村、银坑坦村。该村始建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因梁姓祖公迁入定居而形成。因村建在小山的山顶,村前山溪两旁长有很多梨树,故起名梨坑顶村。由于旧村地形偏僻和在高山之上。1981年,村民决定迁居往梭圩后山西坑的800米处建房屋,取原名:梨坑顶。该村坐落于石榴花顶半山腰窝坪地,山多林密,百川汇集溪流较多。
明、清时期,隶属于新兴县仁丰都;民国时期,隶属于新兴县第二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隶属于新兴县第四区;1958年,隶属于里洞公社梭大队;1961年,隶属于合河公社梭大队;1983年,隶属于大江区梭乡;1987年,隶属于大江镇梭村委会;1989年,隶属于大江镇梭管理区;1999年7月起,隶属于大江镇梭行政村。
该村主要姓氏是梁姓,明万历年,梁姓先祖率领族人,从恩平歇马乡迁到里洞低村,后裔分支从低村迁到办山村,再从办山村迁到梭榔村,梁泽孚公夫妇及儿子于清光绪四年(1878年),从梭榔迁到梨坑顶村。
2015年末,户籍人口55人,其中男性有30人,女性25人;80岁以上2人,最年长者92岁(女);实际在村人口8人;生活主要依靠农业收入6人;常年在城镇生活和务工47人。世居村民为汉族,属广府民系,通用粤方言新兴话。
村民耕种的水田有22亩,旱地11亩,山地1000亩。传统经营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木薯、花生、狗仔豆;村民养少量的猪、鸡、鸭为家庭副业;也抚育山林,也有村民养蜜蜂,农闲时,村民上山砍柴到供销社销售,增加收入。改革开放后,有的村民进工厂务工,也有村民进商店做营业员,有的村民在温氏集团务工等。村民经济收入主要来源为外出务工工资性收入,集团经济分红收入等。
特色农产品有大米、木薯干片、狗仔豆、芥菜和松木、杉木。蜂蜜、冬蜜清甜、清热解毒效果好。特色传统食品有煎堆、油角、粽子、黄糯米饭、白切鸡、扣肉、圆蹄、狗仔豆夹炆烧腩等。狗仔豆夹炆烧腩,味香,爽口,不肥腻,是特色的食品。
1986年通电,1989年通自来水,2001年通电话,2012年通光纤网络。2015年实现了硬底化水泥村道。村民住进了新建的楼房。该村适龄儿童全部到位于梭村的梭小学读书。
该村开村时的传统民居是茅屋进展泥砖、杉木、瓦盖的平房。民宅坐西北向东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原泥砖、杉木条、杉皮、茅草所盖房,均改建为泥砖墙体,盖灰瓦的房屋。尚存传统民居5座,已作空置。1981年后,村民陆续建了钢筋混凝土结构,两层以及两层以上的楼房,每座占地面积60—100平方米。
该村传统婚嫁习俗中的中原古制“六礼”,在村里逐渐少见,但送定、报日子和送聘金、盘嫁妆、接亲和送亲,摆酒请客以及新婚三天回门礼(新娘回娘家)等礼俗还存在,但大多数已新事新办;传统丧葬风俗以土葬为主。从2000年8月起,禁止土葬,一律实行火葬,但其流程如报丧、入殓、成服、送葬、做佛事等还延续。
该村保留着传统节日习俗:清明扫墓,端午拜祭屈原,年廿八洗邋遢,除夕张贴春联,年初一开年迎福和拜年等。梨坑顶村民每年春节后的正月十三晚(闹元宵),参与梭村民一起“抬大王”、“走火山”传统节日。
梨坑顶村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游击队、解放军的联络站和伤病员的救护站,如梨坑顶村的梁修胜(又名叫梁七)是游击队和解放军的联络员兼医疗救助组员,在他的带领下,全村10多人,为游击队解放军伤员护理,上山采药,熬药,喂药等,最多一次伤病员有24-28人(有部分伤员从共成蕉山战斗中受伤转来)。伤病人员有:郭福文、谢惠爱(女)、谢全、戴仔、卫生员张兰(女)、崔女(女)等有30多人次,当时总主治医生为邻村银坑坦的岑金佰(又名叫岑金劳),为游击队、解放军伤员医治枪伤和刀伤。
该村村民为游击队丶解放军伤病员的安全,全村男女对解放军的伤病员进行了守护和转移,避过国民党兵数次的搜查和突袭围追,村中很多群众被敌人打得昏迷不醒。村民保护伤员,使他们安全养伤,直至伤愈归队。
1951年,新兴县人民政府授予梁修胜(梁七)为“保垒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1956年-1957年,其村中有一名叫梁修贵的村民,自封为土皇帝,当时有少数愚昧无知的村民,被梁修贵鼓动下参与其叛乱组织,在1958年,人民政府派出围剿部队予以剿灭,并依法将梁修贵及其手下抓捕和法办。
距梨坑顶村1500米的大山中有天然“石床”;距村1100米的深坑,有石屋洞,村民们称之为“石屋坑”。这些地方,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游击队和解放军伤病员及村民的藏身之所。
(资料填报:梁太金、梁道秋;初稿撰写:梁发旺;总纂:梁发新)